回首家乡的老房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走在甘州新农村广袤的大地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康楼房、一杆杆直立挺拔的太阳能路灯、一棵棵亭亭玉立的风景树木、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康庄大道向远方延伸……,到处都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到处都呈现着惠风和畅的美好景象。甘州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田在变,路在变,房子在变;人在变,物在变,生活在变。说起这些变化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家乡的老房子。
提起房子就想起童年时期,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候农村住宅非常分散,东边一户,西边一户,互不相连,人们都是星星点点的居住。记忆中村里所有的房屋都是用夯土做墙,用木头做梁,用泥巴盖顶,用白纸糊窗,用石灰刷墙,抬头一看顶棚全是泥巴和秸秆,就是所谓的“望梁画”,人们把这种房子叫作“老庄子”,不抗震,不保暖,不安全,居住条件极其简陋,遇到刮风下雨家家户户都睡不安稳。
我的大伯今年81岁了,他说上世纪60年代,一家七口挤在20平方米的两间土坯房里,屋里基本上没有家具,土炕上也仅仅是铺上一张竹席而已。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或者是坐到土炕上围着炕桌聊天,或者是在外边坐小凳子说话,那时的居住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天气好,可以在外边做饭,遇到天阴下雨、下雪,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搬进屋内做饭,房间充满了油烟气雾。我二伯结婚时,家里实在住不下了,爷爷、奶奶和我父亲只好在屋前搭了个小棚子居住,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
那时候农村人多地少,粮食产量非常低,好年成也不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为了渡过难关,常常有人逃荒到新疆、青海等地。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说什么修房建房了。不说请工匠、买材料要花费多少钱,单是供工匠吃饭这一项就很难有人家能够承受,这种状况一直沿袭到了七十年代末。
改革开放后,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仿佛一夜之间,人们都憋坏了,再也忍不住了一样,形成了一大批的建房热潮。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家家户户在希望的承包田里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两三年间就有了建造新房的本钱了,这个时候农村兴起了居民点,乡规划、村布点、社建设,以社为单位统一放线,连片修建,一个社的人都可以居住在一条大街上。很多人家都从“老庄子”里分离出来,选择在交通便利的道路两旁集中建房,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居民点在农村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但那时的新房还是升级版的土坯房,准确说就是砖土木结构,用料主要是砖头、土胚、木头、瓦片、芦苇或稻草秸秆等,皆为农村易得材料,由于土胚的强度不足、墙体节点连接弱、砖土木稳定性差等因素,这种房子基本没有抗震能力,只是新房子会比原来更加宽敞、更加整齐、更加干净。父亲和母亲起早贪黑地忙碌,把全部的热情和干劲都放在承包田里,新技术应用和品种改良使亩产达到了“吨粮田”“双千田”,家里余粮有了。又养殖了四口猪,本钱也有了。在父亲、母亲的辛勤劳动下,我们家也修建了新房子。虽然是砖土木结构,但也号称是“八间房屋”,生产工具都有地方放置;家禽、家畜都有地方圈养;粮食、柴草都有地方堆放。新房子里面泥巴气味浓厚,墙壁用石灰浆抹平,玻璃代替了窗花纸,报纸糊成了天花板,窗明几净,温暖舒适,躺在床上一眼就看见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细细品味之后,觉得这个房子可能就是诗圣心忧苍生的好房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那时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到了上世纪末,打工潮兴起,很多农民工外出闯荡,不仅挣到了钱,还在外面长了见识,农村先后兴起了“砖瓦结构”“砖混结构”和“现浇屋面”的新式房屋。此时,砖墙代替了土墙;水泥代替了泥巴;钢窗代替了木窗,这可以算是农村的第二代住房了。这样的房屋内生活区、居住区和养殖区都比较齐全,正房、厢房和耳房规划的都别具一格,特别是后院里面,东牛圈、西羊舍,外加大棚猪舍,即经济适用,又利于发展生产,也就是所谓的 “庭院经济”,这在当时,特别引人注目,也显得格外风光。
当然,彻底改变农村住房布局与结构,或者说发生住房革命的应该是本世纪初。进入新时代,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各种惠农政策接踵而来,制种玉米、高原夏菜和规模养殖托起了甘州农村的产业化,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改观,人们的生活确实富裕了,一栋栋小康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逐渐兴起,楼房完全按照城市房屋的厅室结构进行修建,功能分区,不仅有卧室,还有客厅、餐厅、卫生间。节能环保,外墙做保温,室内贴壁纸,做饭纯净水,取暖不用煤,洗澡太阳能,入厕有马桶,窗户采光好,燃气灶、太阳能、网络电视、宽带等设施齐全。小区环境也非常好,绿树成荫,青翠温润,还配备了很多健身器材,俨然是一栋栋掩映在大自然中的小别墅。这可以说是农村的第三代住房了,既有城市生活上的便利,又能享受农村的优美环境。建造这样的新房人们通常也不会那么的急需,也不会那么地煎熬,更不会那么地瞻前顾后,因为,这是生活宽裕的标志,也是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信。
如今,大伯早已住上了两室两厅的小康楼房,他感慨道:“真没想到,那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居然实现了,老了!老了!我还能住上楼房,我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好政策,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大伯从小就生活在乡下,没有离开过甘州,他没有坐过火车,更没有坐过飞机,现在子女在兰州工作,请了他好多次了,他就是不想离开,他说住在老家安心、放心、暖心,要是离开了,不知道村里又变化成什么样子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土坯房到橡胶屋面,从平房到小康楼房,从老庄子到住宅小区,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几室几厅的居室……几十年来,茅屋陋舍变成了楼上楼下,舒适温馨代替了防风避雨,“两不愁三保障”早已实现,甘州区农村的住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新中国壮丽的70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40年;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这种变化是轰轰烈烈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更是刻骨铭心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乐其屋”,回首家乡的老房子,这几十年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乡亲们增加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甘州区东街街道办事处 魏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