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馆前想起的
张掖市体育馆,即现甘州区体育馆,坐落在市中心广场东南角,西北与隋代木塔遥遥相对,北与广场、舞台相连,是市区集会、开展文艺活动、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每当晨曦初始,或是夕阳西下时,广场上、馆内外到处都是活动的人群:打球、唱歌、跳舞、跑步……是欢乐与幸福的海洋。尤其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形形色色的广场舞那摇曳的舞影,与馆内灯火辉煌激烈竞争的呐喊,就形成了一种美与力的共鸣。震撼着甘州大地,陶冶着张掖儿女。
一
体育馆呈V字型,南北走向。南与人大办公楼连接。南北长51米,宽39米,顶高18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
馆顶为少有的钢球网架结构。因为这么大的空间不能有立柱,顶上200多吨的水泥预制板的压力就分解在排列有序的钢管和钢球上。网架下,便是横竖有序的聚光灯、舞台灯,保证了馆内的亮度和光彩。馆西墙,设大型电子屏幕,随时报道显示各种信息和比赛情况。南墙下,有活动舞台(文艺演出用)和活动看台。 馆东、北、西V字型看台共3层,13排,有座位2500个。各区均有栏杆隔开,东西各有两个出入口,供观众出入。场地是以看台矮墙和栏杆把看台和观众席隔开。长34米,宽22米,铺木质地板。可用于篮球、排球、足球(五人制)、手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棋类、武术、体操、摔跤、柔道等项目训练、比赛,以及各种文艺演出。
场地北门为主门,东南均有侧门,便于运动员、演出人员、工作人员进出。利用看台下阶梯空地,围馆建辅助房20余间,除贵宾(运动员、演出人员)休息室、库房、配电室、办公室外,其余均门脸朝外,成为体育用品服务及生活用品的店铺。
馆内东、北墙墙体中上部均安装玻璃窗,以便通风、通气。由于该馆外观端庄大方、气势恢宏,内部结构合理、经济实用,于1991年全国体育场馆评比中获得优秀奖。在同等馆中,我们使用经费168万也是最低的,也得到大会的肯定与好评。
该馆由省勘探设计院设计,由张掖市建筑公司(土建)和金川网架公司(顶部)承建。1987年3月开工,1989年5月竣工。是当时全省除兰州市外,各地州市县中修建的第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体育馆的建成,为张掖体育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张掖市先后获得全省、全国先进体育市(县)称号,并在中南海受到国务院的奖励。该馆使用后,曾接待过全国农运会乒乓球比赛,全国甲级队篮球比赛等国家级及省、地各种比赛,以及各种文艺演出。各种功能均得到充分肯定。同时,也多次举办旅游节会和各种产品展销会……这些都为宣传张掖和带动经济与旅游事业发展,建设丝绸之路黄金带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开辟了体委创收的路子,宣传广告、场租、门店租金等收入也缓解了体委一直资金紧张的局面。一馆多用、多功能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二
20世纪80年代,作为农业县的张掖,经济还很落后。“吃饭财政”就是当时社会经济的真实写照。那时,体委每年事业费只有4万元,要建造一个宏伟的体育馆谈何容易。但作为当事人的我(1985年任副主任,1987—1996年任主任)亲历了这个梦想的实现,感慨良多:“今天在体育馆前,抚今追昔,不禁令人心潮澎湃,多少往事、多少面孔,涌上心头……”
我仿佛又看到灯光球场前,人们拥挤的镜头和球场被拆后人们失望的神情。因为在六十年代,在大佛寺东侧,有一座能容纳近千人的灯光球场。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在茶前饭后,能看上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简直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特别是节假日,各单位的联赛,更是牵着广大球迷的心。每当 55师、3683(部队番号)、西关机械厂、二车队等较高水平的球队比赛,更是人潮涌动,一票难求。在电杆上、在大佛寺屋顶上看球赛的人并不罕见,确实也给大佛寺保护造成了损害。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为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保护大佛寺,灯光球场被拆。失去了这个文化体育的平台的球迷、观众,是那么茫然和无奈,多么渴望新场地的诞生啊!
我似乎又一次感受到,当我们学习《国务院转发国家体委在全国评选体育先进县(市)的意见》,各县(市、区)在体育场地建设中,要保证具有两场(即灯光球场、400米跑道田径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的明确要求时的激动与喜悦。那是多么振奋人心啊!真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突然,一个消瘦身材、四十左右、头戴鸭舌帽、满口京腔的男同志出现在我的脑海。他就是当时的市体委主任——张永和。张永和是北京体育学院68级毕业生,随农宣队到张掖,在张掖四中任体育教师。1982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入体委任副主任、主任,属四化干部。该同志来自基层,很接地气,又有理想。在1985年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修建灯光球场,地址就选在现体育馆的地方,因为该地段当时是一块堆满碎石的空地,且离广场和体委都不远,便于工作。特别是没有拆迁任务,就省事多了。但后来由“坊”变“馆”才牵扯到3683办事处——实际上当时就是个候车点,和大野口办事处的拆迁。
在得到主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同意后,又是他带着我(当时是体委副主任)和另外两个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观察。这次外出真是大开眼界,使我们知道了外地已经不再修灯光球场了,因为灯光球场受天气的影响,使用率低,功能比较单一。但是我们想,如果修馆,造价又高,上级能同意吗?权衡利弊,又是他坚定地做出了弃场修馆的重大决定,并取得了领导支持。所以,他是建体育馆的第一个倡议者、实践者。是他开了个好头,遗憾的是他在体育馆刚刚开工的1987年便被调回河北……
我好像再次听到1986年一次市政府全体会议上那阵阵不寻常的掌声:那是在市政府的全体会议上,市政府领导的 “我们一定要修一座到下世纪都不落后的体育馆”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时,所引发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政府要求财政尽快拨款20万给体委,以保证前期勘探、设计的顺利开展。理想一下子变成了现实。这时,市委书记魏职高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眼前。那是在与3683部队领导的联席会议上,魏书记当场拍板,要求有关单位即刻为部队划分办事处新址,并当场宣布,办事处三天必须拆迁完毕。那作风真是雷厉风行,让人至今难忘。之后,各级领导也都多次对体育馆建设表示关心,了解情况,排忧解难。当时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省体委主任张维国、田鸿章、地区副专员刘保定等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为大家加油、鼓劲,大大加快了建馆的进程。
1987年体育馆终于开工建设,700多天,工地上搅拌机的轰隆声阵阵响起。市建公司赵玉林经理、范队长、梁队长,忙碌的身影,以及工人同志们挥汗如雨的场面,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特别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凡发现有丝毫不合格处,马上推倒重来。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真让我感动。作为甲方代表,对工程质量也为此感到踏实。
顶盖是工程的难点,由金川网架公司承建。施工期正值1988年1月—3月,是最寒冷的季节,但是他们仍然顶着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昼夜施工(三班倒)。寒冷的夜空,火热的焊花一闪一闪,划破了寒夜的冷酷,与天边的群星交相辉映,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金川公司的同志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工人阶级的伟大和无畏。此时此景,震撼着我们的心。
我好像又看到了屈工(屈适平,计委工程师,也是工程的技术质量总监)与小陇山林场的同志终于解决了当时地板普遍起翘问题后的笑容……不少设计与施工中的矛盾都在他的指挥下逐一得到完满的解决。
我好像又看到了陈天成副市长消瘦的身材,听到那关中汉子爽朗的笑声。他50多岁,朴实得像个农民,当过多年老师,和我们很有共同语言。由于体育馆项目虽然上了马,但并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类似“民办公助”。所以一开始政府给了20万启动资金后,又分别向地区和省上争取到20万,共60万,打开了局面。其余资金要求我们通过体育社会化这条路子自筹解决。所以那个三四年很多时间我都是跑钱。陈市长主管体育,知道我们的苦衷,所以一有时间就和我们一起向各单位、个人寻求赞助。省上、计委、财政、体委、教委、农委、民委,凡是沾边的单位都找,而且不止一次地找。当时,凡是效益好些的单位和乡镇企业家(如当时的面粉厂、酒厂、选矿厂,以及宋有年、孙万荣等)我们也一次次找上门去……好在,大家都知道体委是个穷单位,现在修个馆确实不易。再加上我们一方面建馆,却又没放松正常工作,竞赛和活动都搞得热火朝天,竞赛成绩都很突出,所以大家都认为体委这些人是干实事的,颇具社会好评,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再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说服,即使当时各单位经费有限,企业的钱挣得都不容易,但最后总能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施以援手。一旦对方答应了,我们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在返回路上,陈市长总要唱段秦腔表示祝贺,那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好听的戏曲。
几年下来,经过不懈努力,筹集款项近百万,有力地保证了体育馆工程的顺利进展。钱来得不易,所以花得也小心谨慎。今天到账,明天就拨给等米下锅的建筑公司或建筑商。整个过程都是透明的,是纯粹的“阳光工程”。我们跑钱办事,没有节假日,没有奖金,也没有什么额外补贴,但大家都很起劲、卖力。那时候我们经常出差,生活吃饭都得交钱交粮票,住一般的旅社,市长他也是如此——那就是当时的生活作风。
看着,想着,张永和、魏职高、陈天成、屈工、赵玉林……在我眼前逐一闪过,而那些挥汗如雨的工人、与寒星为伍的师傅们的身影变得那么高大、伟岸。我不禁热泪盈眶!那是感激的泪花,是胜利的泪花!
看着,想着,抚今追昔,真是物是人非。现在,那些事,那些人可爱的面孔都到了哪里?我知道有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大概更多的人都已退休在家过着安逸的退休生活。这些历史也都渐渐地退去,但是体育馆不能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当时的志气、勇气、才华和汗水,以及火热的青春都定格在这座宏伟的体育馆里,定格在张掖人民心里。看着,想着,我不仅为那些有眼光、有理想、有魄力的领导喝彩,更为那些平凡的劳动者感到骄傲!对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应该写在纸上,都应该记在心里,应该赞扬他们,应该歌颂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他们的精神,是义务,是责任。今天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他们的精神必将发出更大的光和热!
(甘州区人大退休干部 康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