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首页 聚焦甘州 甘州概况
领导之窗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方史志 > 史志资料

美好教育 美好明天

来源: 2023-02-03 17:31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祖国母亲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在共和国成长的道路上步履铿锵,神采飞扬。作为80后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一步步走来,一点点成长,深浅不一的足迹渐渐靠近梦想,始终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因为我不仅是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受益者,而且还是张掖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犹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开学,爸爸就会给我150元的学费,让我拿去学校交给老师,新的学期就是在交完学费领了书就算开始了,老师是我们同村的代课教师,农忙的时候既要干田里的活,又要给我们上课,很是辛苦。我们上课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终年常伴老师的就是一个教棍,一盒粉笔,一块坑坑洼洼的黑板。教室里没有电灯,没有风扇,一到阴天下雨,教室里比较阴暗的时候,老师就会提前放学,让我们回家,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读完了小学。进入初中以后,教学环境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多了一门英语课,当时觉得英语特别高大上,最为好奇的就是英语老师提的那个大录音机,每次老师都反复倒磁带,带着我们读单词和课文,当时同学们当中会说英语口语的人,几乎为零,很多人考试分数很高,你要让他读出来就非常的困难,俗称“哑巴英语”,只知道意思,语法很牛,就是不会说。进入高中以后,才接触到人生中的第一个电子产品----电脑,那个时候每个星期会有一节微机课,每个星期对这节课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可以用在跟电视机一样的东西上面点来点去,但我们的微机老师很凶,进门时要让我们套上鞋套,就说是怕我们把病毒传染给计算机,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好笑。上课时生怕我们摸坏电脑,这也不让我们碰,那也不让我们点,只能点他让点的文件。直到后来上大学,自己买了电脑,才发现电脑也没有那么神奇。

如今,女儿刚满两周岁的时候,周边的人就建议让孩子接受早教,说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孩子早教的书,绘本,买了一大堆回来,边学边教孩子。女儿进入幼儿园以后,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孩子小,教学主要以图片、动画形式。课间活动也丰富多彩,女儿每每放学回来都会开心的跟我分享,我们今天玩沙子了、做手工了、出去秋游了……女儿进入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本以为会像我那个时候学英语一样,只能听磁带,学哑巴式、枯燥乏味的英语,后来发现自己太落伍了,各种校外培训班、教材配套APP、点读机、点读小程序等一系列的课程随便选,学校的书本除了纸制版的还有电子版本的,让你随时随地可以看,不用因为带着厚重的书本而觉得不方便。以前自己的哑巴英语不方便教女儿,就跟着女儿一起在网上学了音标的发音,读小绘本,教女儿的同时也把自己以前所欠缺的知识给补了回来。老师布置作业不再是口头布置,有专门QQ联系群,可以在群里面发作业,还可以交代一些应该注意事项,有不懂不会的题目,可以在群里面问老师,方便了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人们不禁感慨科技进步真快,给想学习的人带来了太多的方便。

暑假期间,我们全家去当乡村教师的姑姑家作客,走进家门,她正端坐在卧室电脑桌前,奋力敲着键盘修改PPT准备新学期的课件,随着一页页PPT的翻动,教室、操场、篮球场等画面不断在屏幕闪过。我们俯身一看,原来她在给学生制作展示学校变化的课件:教室里,摆着七八排黄色的木质桌椅,天花板上整齐的挂着4排电灯,在灯光的照耀下,整个教室显得非常宽敞明亮。教室最前面则是一整块玻璃黑板,黑板正中间的两块板下面藏着的是几十寸的电脑显示屏,拉上中间两块板你看到的就是一整块完整的大黑板,拉开则是电脑屏幕,看上去既整洁又美观,整个教室显得很现代化,这就是现在乡村的小学教室!姑姑感慨道:“现在乡村教育的变化翻天覆地,原来我在村里读小学五年级,老师是请来的代课老师,据说只读过初中。那时学校设施很不好,教室是危棚简屋改造的,门窗也显得很破败,时而风吹过,还会咯吱咯吱的响。教室的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泥地,中间挂着一盏昏黄的电灯,课桌、椅子就这么高低不平的摆在教室里,其中不少桌椅还是同学从家里拿来的,而仅有的室外活动的场所就是门口一圈20米方圆的泥地。上课时,所有课本就几本教材,唯一的课外书是求了爸爸好久才给买的新华字典,那时才8角钱。我们班上一共就10来个学生,不过想顺利毕业也不简单,当年镇上初中升学率只有35%,和现在重点大学升学率差不多了”。

姑姑是国家“师范生”免费培养政策出台后考上的中等师范院校,当时不少成绩优异的农村孩子都选择了这条路,包分配,户口也转为城市户口,对急于跃出“农门”的孩子吸引力十足。她参加工作后,分配到家乡的一所乡村小学从教,学校两年一招生,只有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各1个班,共50多个学生,老师只需要抓好学生成绩,传授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就行了,不像现在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伴随着学费、书本费的减免,村上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越来支持学校。五年级也改制为六年级,学校渐渐有了6个年级、6个班,学校又建了新的教学楼,把学生从原本的危房里搬了出来,黑板换了新的,教室的墙角也安上了广播机,每天上午课间的眼保健操总会准时启动,教学楼前的操场还修了1个篮球场、2个乒乓台。除了学习知识,体育课也有了场所。姑姑的工资待遇也提高不少,所有的乡村教师都很满足,幸福感满满的。而今随着改革步伐加快,乡村教育也发展的越来越快,素质教育、翻转课堂开始代替应试教育,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黑板成了电子白板,鼠标代替粉笔,教师再也不用担心肩周炎、尘肺等职业病。近几年,区上还开展了“名师送教到校”活动,定期由各学会选派城里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传经送宝,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选修“美术”的学生,还可以在专用教室听全区最好的美术老师统一授课,老师会远程抽答全区各学校的学生。而且学校的兴趣课越来越丰富了,乒乓、篮球、象棋、绘画......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平台!

“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育观念,造就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已越来越引起重视。如今的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新课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一改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思维的权利、时间和空间统统还给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过程,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并且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优化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教学语言更加艺术化,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学语言的魅力来表现生活,而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艺术化地变换教学语言,时而平缓如行云流水,时而急促如山雨欲来,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时而戛然而止,让教学语言在生活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增强教学的形象化、具体化,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未来的期盼。2018年以来,张掖教育界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推行积分制考核,有效破解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营造了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良好教育生态。聚焦教育精准扶贫,健全资助体系,落实政策资金7607万元,55898名学生受益,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学生实现了全覆盖,没有因贫困失学的情况发生。坚持解决好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上优质公办幼儿园难题,采取扩容增量、晋等升级、电脑派位三项举措,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34%,创建省级示范园10所、一类园47所,普惠覆盖率达91%。针对义务教育“城市挤、乡村弱”问题,做到小学划片招生、初中对口招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接纳。着力优化学校布局,张掖中学、育才中学等5所市区学校平稳搬迁、合理调整、运行正常,“大班额”基本消除。实施40项“奋进之笔”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形成“村无空白、乡有中心、城有示范”好布局,义务教育呈现“小学就近入学、初中规模办学、城乡一体发展”好态势,高中教育开创“一县两示范”好格局。2018年全省前50名张掖市考生占30%,本科上线率达83%以上,高于全省近15个百分点,总录取率96%以上,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6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县评估验收,普通高考录取率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张掖医专、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培黎国际职业学院顺利建成,教育事业实现了大跨越。

“阳光总在风雨后”,70载教育沧桑巨变,旧貌新颜;70载教育荣誉不断,任重道远。张掖的教育事业在这70年中沧桑巨变、旧貌新颜。新时代是幸福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是幸运的,让我们将“美好教育”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为了“美好教育”成为张掖市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美好教育”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手挽手、肩并肩,不忘教育初心,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甘州中学  李娜

主办单位: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陇ICP备05003445号-1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02号
网站标识码:6207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