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涝池 水窖 自来水

发表日期:2022-11-04 09:15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我出生在农村,是在农村长大成人的。

在我小的时候,全村有两个涝池,一个在村子的正南面,是全村近千口人生活的依靠;一个在村子的北面,是全村牛羊骡马喝水的地方。

涝池呈圆形,中间挖下去,把四周垒起来,呈锅状,直径约200米,周围用泥和石头垒成石头墙,里面用黄胶泥压实,防止渗漏。涝池围墙的东面和西面各开一个门:两边用木头做个扶手,下面悬空担一个独木做桥,人们取水时可手扶扶手,脚踩独木桥进出,这样做可以防止畜禽进入。

涝池是全村人的生活的依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缺衣少粮、挨饿受冻,但涝池里的水基本还能满足全村人的生活。

起初村里人都是两人用一木杆挂上一木桶去抬水,常常是大人在后,小孩在前。我的父亲在外工作,抬水时,尽管母亲尽量把桶系靠近在自己的一方,但常常因后高前低而令我负重而哭。到了八十年代,扁担代替了木杆,铁桶代替了木桶,两人抬水变成了一个人挑水。那时候,谁如果用一个中间扁平,两边渐稍,两头用铁钩挂上两个铁桶担在肩上挑水,那也是一种时尚和炫耀。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白发的无儿无女的老奶奶,经常用一根杆子,一头挑着小木桶,一头吊着一个石头来回挑水。那时小,不曾想着帮老奶奶,还憨憨的跟在后面看着笑:因为老奶奶常常在半路上,因为前后起伏晃动而使木桶的水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倒掉。

涝池里的水是在“五一”前后山上的冰雪融化后顺河流下经渠道而放入的。放入涝池前,须先放水将所经渠道冲刷,将一冬天渠内所积的杂物冲去。村长从各队调集劳力,将涝池特别是进水处的卫生做以清洁,尽管如此,因为都是石头渠或土沟,也只能将目之所及做些打扫,放入涝池的水还是浑浊不堪的,听大人们说,放上水后须撒盐清洁,但我没有亲见。涝池的水总须过上七八天才能澄清一些。

冬天的水是比较净洁的,涝池里结满了厚厚的冰,在一处或两处取脸盆大小的洞,人们便从洞口依次舀水,或抬或挑。但冬天从涝池取水也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在滴水成冰的严冬,抬水或挑水的人们在进出门桥时,稍有不慎,脚下侧滑,便跌得个人翻桶跌,所挑之水自然也泼了个精光。对于孩子们来说,寒冬的涝池,也着实带来了些许的自由和欢乐。不论是大孩、小孩、男孩、女孩,有成堆的在冰面上滑马儿的,有散在冰面上打牛儿的,尽管冻得手紫脸青,但那种欢乐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的。每至腊八时节,人们便起早到涝池里打冰,从打开的冰茬里看来年农作物的收成,那时我也已懂事,从冰茬看到晶莹的小豆大小的圆点,说是预示着来年的农作物收成比较好。还有说腊八水可以治病,特别是人在弥留之际,喝口腊八水便可以清醒。所以人们常常把腊八冰打回,融化了用瓶子装上留存下来。

冬去春来,雪化冰消,随着第一声蛙叫声,涝池也变得活泼起来,青蛙游动着、追逐着,在水里拉起缕缕丝雾,黑色的小蝌蚪摇头摆尾,黑压压的一片一片,接着小青蛙便越来越多;不甘示弱的小鱼也憋不住冬季的沉闷,争先恐后的来到水边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晒晒暖和的阳光。到了盛夏,还有那赤着脚光着腿的大胆的孩子,往往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下在涝池的水边捧蝌蚪、抓小鱼……暑日当头,更有那调皮不听话的耕牛忍不住酷热干渴,便扒上涝池,跳过涝池墙,一头扎进涝池里,抬着头,扬起尾巴,在涝池里游来游去……对涝池而言,快活的是它们,但涝池里的水便搅的浑浊起来了。

到了九十年代,水窖代替了涝池。家家户户在前院挖了一个直径3-4米,深4米左右的大坑,用钢模板架成上下呈圆锥形,中间呈圆柱,容积20立方米和30立方米不等,周围用水泥浆浇铸而成的水窖。水窖里的水是引渠里的水沿居民点的小沟而流入水窖的,这比放入涝池的水又干净了许多,且放入水窖的水是封闭的,没有外来的搅动,只会越沉越清。起初人们用一根绳子一头挂一个小铁桶来打水,后来人们在水窖里面下一个水泵,接上电,把水管引入厨房,合上闸刀,水便直接到伙房了。

跨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实施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我的家乡和其他乡村一样,也建起了自来水厂,从而把水从自来水厂经专用管道直接送入了家家户户。人们随时打开水龙头,净洁的自来水便花花的流到了盆里,流到了锅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更加注重饮水安全和生活的质量,乡里人也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但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越来越多的人家还装上了净水器,吃上了健康水。

涝池、水窖、自来水,从吃涝池水到吃上健康水,见证着家乡的变化,见证着家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见证着共产党人执政的初心和使命。

(甘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明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