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话变化
我出生于1961年,亲眼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咱们老百姓的收入跨过了万元大关,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被国人摆在首要的位置。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服装。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身上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人们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逐渐认同衣着、服饰的时尚性。张掖人被埋没的爱美之心,开始从服饰上得以释放,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凉”。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是“时髦”的象征。80年代初,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连衣裙和港衫开始进入百姓生活。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服饰的迅速进入,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90年代女性服装变化得最快。城市女性更多地光顾“甘州市场”服装摊,那里有大量的款式与花色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一些有钱的女性开始纷纷追求所谓的品牌服饰,于是“牛仔”服装等各个品牌专卖店遍布于张掖大街小巷。这一时期,张掖人的着装意识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人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标志。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世界服装潮流中溶入越来越多中国元素,如“唐装”、旗袍、休闲装热遍张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的张掖人已经从盲目的从洋心理,发展到发挥灿烂中华文明、展示自我个性、追求品位的新时代。
饮食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温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了,人们餐桌多了不少大鱼大肉,生活不只是追求温饱,而是追求质量。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绿色食品。那时物资短缺,米面肉油都要凭票凭证供应。和许多人一样,炒土豆、煮南瓜、蒸胡萝卜、玉米面贴饼子这些时代的产物,与我一样记忆犹新。一锅香香的大米饭,是生病时才能享受到的补品。每月的白面只有几斤,如果能吃上白面馒头,那时是最过瘾的事。一般人家总是把那点珍贵的细粮和粗粮掺和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让明天的生活和今天比起来有落差。当时的凭证凭票供应其数量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男的、女的、重体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分别供应不同量的粮食。虽然那段“有啥吃啥”的时光,对很多人来说是苦涩的回忆,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票证供给制绝对不失为一项创举,帮助我们的国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而现在,走进集贸市场、超市,人们再也分辨不出季节。物质的极大丰富,满足了人们“吃啥有啥”的口腹之欲:宝宝们喝上了新鲜牛奶、酸奶;学生们尝到了肯德基、麦当劳;对中青年人来说,每周去一次酒店、涮一次火锅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老年人也吃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补品……那时候冬天能吃到的蔬菜,只有大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其他能有的花样,也就是晒干的豆角、茄子和自己做的西红柿酱。那时每家都要挖深深的地窖,下面存萝卜土豆,上面铺上大白菜。困难的时候,一年的1/3时间,全家就靠着大白菜过活。那时候这些蔬菜比肉卖得贵,春节才舍得吃上从外地调运来的青椒、韭黄等蔬菜。直到有了大棚菜和个体商户,蔬菜的品种才多了起来。辣椒、南瓜、冬瓜、甘蓝、山药、豆角……从那以后,过年也不再新鲜,想吃什么,365天都能有。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几个字的简单改变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而今,解决温饱不再是奢望,幸福与美好成为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住”方面,甘州的老百姓真真切切从各方面感受到了70年带来的巨大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住房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资料显示,1986年,张掖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6平方米建筑面积,有近50%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20世纪90年代末期,张掖建成首个全国示范性居民住宅小区---新乐花园小区,通过向私人出售公有住房和启动旧房拆迁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1999年,张掖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建筑面积。到200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1平方米。2007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房屋用材主要从普通的粘土砖到节能环保的新型墙材,从木、钢窗到塑钢窗,从大量的60平方米普通住宅到现在各类住宅,房屋结构从多层砖混体系到高层剪力墙体系……人们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漂亮。80年代“忧”其屋:房屋面积都偏小,厕所大家用。这期间的居住状况,可以用“混合功能”这4个字概括。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楼”,大多数人住在土坯砌成的平房和大杂院里。那时单位分房,常常按职务、职称、工龄多少进行分配。那年代,人们关心的是面积,至于户型如何设计、功能是否齐全、住得是否舒适等问题,无暇顾及。90年代“有”其屋: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房屋户型设计和用材有了讲究。这样的住房只能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不会使人们住着有舒适、顺心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物业公司开始走进新建小区。小区门口有了保安站岗,谁家的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个电话打到物业,便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检修。21世纪“优”其屋:楼房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美。近几年一个家庭拥有多套住宅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家庭将原来的住房出租,到环境较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新区购买第二套房住。住宅小区配套越来越齐全,学校、幼儿园、超市、酒店、健身场所几乎每个小区必备。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客厅的落地窗,将室外小区园林绿化尽收眼底;窗户是塑钢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都很好,还漂亮、节能。
“行”的方面。20世纪70年代,张掖城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少量的自行车和骆驼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小时候,火车是绿色的,还咔嚓咔嚓响,每次出门走亲戚都要坐好久的火车。到了80年代后期,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辆幸福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张掖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进入21世纪,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大街小巷私家车随处可见,老年人出门凭“老年卡”可免费乘坐各路公交车。动车、高铁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去趟省城兰州只需4个小时,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在甘州,有飞往各地的客机,飞机兼具安全、快速、舒适的特点,日益成为甘州人生活中的旅游出行工具。而“共享单车”也已成为人们绿色出行、保护环境的“时尚”。
70年的沧桑巨变和实践经验,带给我们前行的坚定;目前甘州的城区道路改造如火如荼,扮靓出城口既是解决交通拥堵、整治景观环境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城市气质面貌和文化内涵的充分展示,不久您会感受到在甘州“畅”行天下,也给古老甘州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西街街道党政办 薛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