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小屏幕大世界

发表日期:2022-07-18 09:07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耳旁传来了熟悉的儿歌,这是一位母亲用手机在给孩子放儿歌。还记得小时候在幼儿园,老师教我用两个塑料口杯,中间穿一棉线做“土电话”。好神奇啊!这样就能听到小朋友在远处说话的声音。

上世纪90年代,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了第一部座机,之前还是在爸爸的单位见到过。兴奋的我每天都要拿起来听电话里“嘟、嘟、嘟”的声音,只要有电话打进我都是第一个冲过接听。和同学互留电话号码,打电话一起问作业、一起约玩耍……用电话点播自己喜欢的音乐、故事、新闻、天气等。到了周末,我就拿着电信公司赠送的“通讯簿”查看、点播感兴趣的节目。后来爸爸的单位为了工作的需求给他配备了对讲机,大的黑色机身上面有个又长又粗的天线,还有两个旋钮,时常会从里面传来“某某某,收到请回话”。对讲机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呼叫对方,但无法指定呼叫,还有范围限制,还是挣脱不了这个“线”的束缚,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无线的?

2000年,还是初中生的我有了自己第一个通讯设备——BP机(又叫寻呼机),这是爸爸淘汰下来的,只能显示数字,而爸爸则是从电信营业厅买来了摩托罗拉汉字寻呼机。不但能接收数字也可以显示留言信息。慢慢的张掖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了品牌寻呼机店,随之而来的公用电话亭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街头巷尾,似乎是为了迎合寻呼机的出现。因为寻呼机只是单方向的移动通讯工具。直到“小灵通”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二次联系”的方式。那时候的小灵通手机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彩色的大屏幕,但作为无线电话的“鼻祖”,它实现无线通话的功能,就好像把一台座机随时带在了身边。它的出现直接让寻呼机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小灵通”虽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联系,但是功能单一只能用来打电话,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多功能的?

高中时代,手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移动通讯电话”。信号由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屏幕背景从单色变成了彩色;铃声也不再是“滴、滴、滴”,而是各种单音节的音乐;功能方面不但可以收发短消息还加入了游戏、计算器、备忘录等。大学时期,是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张掖的通讯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运营商的基站年年递增,推出的套餐优惠活动比比皆是。手机品牌店星罗棋布,手机外观从单一的直板变成了翻盖的、滑盖的、旋转的,由按钮的变成了触摸的,并安装了摄像头,可以用来照相;信号也发展为3G,可以连接移动网络。甘州区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利用手机开始下载各种应用程序,用手机听歌、看小说、玩游戏……不过手机屏幕依旧很小,色彩也不是很饱满,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像电视一样的大屏幕手机?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人们的手机都还是7寸方。“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的问世,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手机的概念。超薄的机身、绚丽的色彩、只有机身周边的实体按钮,屏幕越做越大,以至于手小的女生都很难抓住;系统的优化也达到了巅峰,塞班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安卓系统、苹果系统成功拿下了手机市场,把素有“机皇”之称的诺基亚手机打得一蹶不振;网速也有了质的提升,加入的无线网功能可以不用花钱就能上网,一夜之间手机已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甘州区是一个农业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州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张掖市智能终端电子产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应运而生。现在的甘州城随处可见的各种手机品牌专卖店。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离不开手机的支持,手机购物、银行服务、商品购物、手机购票、学校的管理、党员的学习等都需要手机,真正的做到了一部手机行天下。

这些都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感谢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我们祖国奉献的各行各业工作者!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制造”。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甘州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甘州区志办  高鹏飞)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