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甘州七十年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届区委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克难攻坚、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甘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行业单一,经济规模很小。70年来,全区经济在发展中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攀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千万元级到百亿元级的巨大跨越。1949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308万元,1977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1995年超过10亿元,2011年超过100亿元,2018年达到181.4亿元,是1949年的1387 倍,总量稳居全市首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19元,比全市高1914元,比全省高3683元,是1949年的584倍。
财政实力由弱变强。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单一,1949年财政收入仅4万元,1978年达到1214万元,实现了从万元到千万元的飞跃。改革开放加快了甘州区实力的提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源基础不断夯实,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4年首破亿元大关,实现了从万元级到亿元级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发展理念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实现多元化,财源渠道不断拓宽,2012-2018年以年均21.7%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规模快速扩张,2018年达到28.45亿元,是1949年71134倍,年均增长17.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农业独大”,第一产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六成以上,第二产业几乎空白,经过7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了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方向性突破。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6.5:4.1:29.4,2000年完成了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质变,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7.2%,高于第一产业2.2个百分点;2003年完成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质变,第二产业占比达到31.4%,超过第一产业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4:31.4:39.2,三、二、一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至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为整17.4:20.7:61.9,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9.9%,三次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百业俱兴的“华丽转身”。
新中国成立初期,甘州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导,工业只有采掘业、纺织、皮革和农产品加工等几家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第三产业更是一片凋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秉承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经济发展实现了由量向质转变的历史性巨变。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新中国成立初期,甘州区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绝对地位,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6%,牧业总产值占4%,粮食单产只有101.5公斤,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逐步实施,种植业实现了由单一粮食生产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牧业、林业、副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80%、10.3%、1.4%和8.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富农、强农政策,围绕绿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业内部结构逐年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种子、草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轻工原料等农业支柱产业,农业、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0.3%、27.3%、0.4%、0.1%和32%,种植业比重明显降低,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农产品实现了从少到多,从相对贫乏到逐渐丰富,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2018年粮食总产量493270吨,是1949年的11.12倍,粮食单产从101.5公斤增加到521公斤,是1949年的5.13倍;蔬菜产量361180吨,是1949年的122倍,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优势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种子产业占据农业主导地位,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高原夏菜俏销国内外市场,戈壁农业、供港蔬菜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农产品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金张掖高原夏菜”、“金花寨小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并走出国门,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生猪、奶肉牛、肉羊、禽类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畜牧业生产格局。2018年全区肉产量达到38147吨,禽蛋产量8976吨,牛奶10186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建成产业化基地75万亩,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9家,销售收入达到49.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70个,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与建设示范区。2018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9.46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75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达9.63万吨,机井2004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甘州正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化农业强区迈进。
工业体系逐步健全。新中国成立初期,甘州区工业主要是以一些支农性的采掘、农机、纺织、农副产品、皮革加工等为主,企业少,规模小,很多是手工作坊,生产设备落后,1949年全区工业企业仅有20个,工业总产值11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改组,重产品结构调整,强生产经营管理,对轻工、纺织、机械、食品、建材等行业进行整体改造,全区工业企业的实力得到加强。1984年,我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后,在“工业强区”战略推动下,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2010年达到60亿元,201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是1949年的8357倍,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门类更加健全,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电力能源、有色冶炼、建筑建材、医药化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和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以张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引领,夯实“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之策措施落地生效,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发展聚集效应凸显,重大产业战略支撑力度持续增强,电力能源、生物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新能源、新技术发展迅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助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扩容提质。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区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是一般生活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占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量服务职能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服务性行业增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提升不断涌现,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延伸到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全域旅游典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四大行动”助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综合实力与风向标作用显著增强。2018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分别增长30.9%和34.8%。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产业蓬勃兴起,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2018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是1949年的2915倍,占生产总值的61.9%,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超过60%,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稳定器”作用,成为拉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消费市场升级态势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甘州区市场规模小,商品经济不发达,195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22万元。 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期,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私营和个体商业长期受到压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不断完善,流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商贸流通网络四通八达,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流通格局并存,商业网点、商业队伍迅速扩大,私营商贸企业迅猛发展,逐渐形成竞争、有序、规范的市场体系,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8亿元,是1949年的3012倍,年均增长12.3%。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商业模式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需求结构有力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从基本的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高层次的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领域拓展,消费结构变化明显。2018年,城镇居民在居住类、交通通讯类、文教娱乐类、医疗保健类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17.6%、9.2%、12.1%和13.9%,农村居民消费占比达到15.8%、12.1%、12.8%和10%,城乡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对全区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投资的方向性单一,投资体量较小,195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只有7万元,并且全部为工业投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固定资产投资日益扩大,1978-2018年,全区投资总量超过90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而且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启动消费需求,为我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夯实了基础。2018年,全区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7.5%、12%和80.5%,第二、三产业投资比重大幅度提高,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在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加大。2018年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公共管理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分别达到10.8亿元、4.3亿元、6.9亿元、3.4亿元和1.1亿元,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社会资本积极活跃,民间投资力度加大,占全部投资的50%以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投资只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部分人的生活仅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1949年甘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元,1949年到1978年,城乡人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变化不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各项改革,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0元,是1949年的423倍,年均增长9.2%,是1978年的105倍,年均增长12.3%,农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巨大转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99元,是2000年的5.7倍,年均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02,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界限被打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更趋多元。改革开放前,甘州区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市场环境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全区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等收入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8998元、1999元、1188元、371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73.4%、7.7%、4.6%和14.3%。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为5916元、6301元、407元、174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1.2%、43.8%、2.9%和12.1%。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刺激效应进一步得到体现,城乡居民收入渠道逐年拓宽,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节节拔高。2018年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37.29亿元,是2000年的12.1倍,年均增长14.9%。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甘州区绝大部分人居住在农村,城市人口较少,城镇化进程缓慢。1949年,全区人口22.09万人,非农人口仅有3.6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6.5%(户籍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至2010年,户籍非农人口增加了 15.1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8%,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提高了24.3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2018年,全区常住人口51.85万人,城镇人口26.51万人,城镇化率51.13%,比2012年提升8.07个百分点。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州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城区建设启动以后,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坚持“新城区做加法,老城区做减法”原则,老城区实施“清雅甘州”改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佛寺、明粮仓、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实现一票通,平山湖大峡谷晋升国家4A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深厚,老城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新城区加快产城融合,立足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绿洲物流园区、嘉禾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养老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建成运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芦水湾景区建设功能日趋完善,新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达到64.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13%,绿地率33.75%,人均公园面积达到53.17平方米。中心城市格局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新型商流业态涌现,湿地之城、赛车之都名片更加靓丽,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聚力加快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风沙治理、水体污染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加大,2018年财政资金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投入达到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增长34.5%。全力推进河长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成,黑河干流张掖段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全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66ug/m?,二氧化硫年日均值10ug/m?,二氧化氮年日均值18ug/m?,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1%。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改善。造林绿化全面提速,“一园三带”造林绿化工程持续推进,2018年全区植树造林面积6.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22%,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甘州魅力彰显。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甘州区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区仅有中小学91所,在校学生4125人,教职工354人。70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成果继续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区拥有中小学120所,在校学生56206人,教职工473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2018年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4917人,高考录取率达到95.55%。
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社会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极为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信心和动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出台,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财政科技支出达到808万元,是1978年的1154倍。我区被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成果日渐丰硕。2018年全区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受理专利申请1009件,授权专利475件,授权发明专利17件。共签订技术合同6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82亿元,增长34.83%。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政策驱动下,“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18年底市场主体达13793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2017年,全区企业R&D投入达到1.17 亿元,科技进步伴随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1949年,甘州区只有1家卫生机构,7名医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城乡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护人员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4个,卫生技术人员3030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788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市、区、乡镇、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日趋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试点城市的引领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甘州区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全区在文化领域的投资达到1.02亿元,政府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支出达到6677万元,是1978年的1115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机构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加,拥有文化事业机构38个,文化从业人员819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601个。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0937户。整合资源,新建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水平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州区聚焦民生保障,积极发挥公共财政保障职能,把社会事业保障作为重点,强体系,广覆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2018年,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49585人,基本医疗保险429532人;参加失业保险19340人;参加工伤保险2739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684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963人。
70年雄关漫道,70年辉煌成就。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勤劳的甘州人民在探索中负重前行,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而今迈向新时代,甘州人民将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实干苦干、求新求变,向着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前行,谱写出新时代甘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