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谱写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发表日期:2021-11-26 16:38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角落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渐进形成历史背景下,甘州区城市建设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谱写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规模逐渐扩大  定位更加准确

1985年,撤销张掖县,设立了县级张掖市,1986年,张掖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张掖地区行政公署和县级张掖市,设立了地级张掖市;2011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城市建设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由一个功能单一、设施不全的地域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多样、设施齐全、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现代综合服务功能的河西走廊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依据城市性质和总体规划,突出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走廊主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特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及旅游的需要。

张掖市共进行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1981年张掖县组织编制了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省政府批复实施,城市发展步入了按规划建设的轨道。1990年、1999年原县级张掖市又先后两次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城市、张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结构为东新西古、南宿北工,未来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北侧发展,并强调保护传统历史城区格局,修编成果因对张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不够科学和未考虑即将撤地设市的因素,而未能通过原省建委专家组的评审。2004年张掖市委、市政府顺应撤地设市后城市发展的需要,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修编,省政府2005年5月批准实施,确定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之一”,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向西发展,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三区四轴”,即以体现张掖古城风貌的老城区为一心,规划建设主城区、西部新城区、东北部产业园区,在主城区形成南北主轴线、东西主轴线,在工业园区形成斜向轴线,在新城区形成南北次轴线。鉴于城市东面、南面为大面积基本农田,西北面为黑河河滩未利用地,北面为大片黑河湿地的实际,顺应城乡统筹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的时代要求,2012年张掖市委、市政府组织再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省政府2014年4月予以批复,此轮城市总体规划,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坚持融自然生态文明于城市建设之中,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原则和目标,强调对老城区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和东北部产业园区工业结构进行调整,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提出城市向西北方向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为:“一核、两心、四轴两节点”。此轮规划,既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张掖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又结合当时,科学把握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确保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按照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加快建设了滨河新区,玉水苑、张掖宾馆、三大湖区,高铁张掖西站、张掖大剧院、各个学校、御墅珑湾等区块和项目,城市西北方向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宜居宜游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推动了东北部产业园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加快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了城北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再现了张掖城“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的特色,彰显了“湿地之城,戈壁水乡,丝路明珠”的独特魅力,奠定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坚实基础,并带动了城市南部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国家沙漠公园的建设,以此,集成了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沙漠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为拱卫的“1+5”生态城市框架,赋予了城市无限生机与活力。截至201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8.7万人。

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增强  路网结构逐步完善

积极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先后组织对老城区东、西、南、北大街等52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道路进行了三次大修或综合性、人性化改造,配套了各类管线和公交候车等设施,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适时新建、改扩建了西、南二环路、金张掖大道、甘州大道、昆仑大道、丹霞路、滨河大道、西三环、北三环、临泽路、昭武路等85条城市主次干道,修建了黑河滨河新城大桥、北环路人行天桥、西二环三道下穿通道等道路交通设施,同步配套了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公共停车场123处,配套老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以共享形式回归城市。截至2018年,市区道路面积达608.66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187.28公里,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促进了新、老城区的融合发展。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  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将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综合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依托,不断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及提升改造,不断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

早期城区供水全靠每家每户的“压管井”,方便,但不安全,水量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城市公共供水一水厂始建于1978年,位于老城区西面,日供水能力2万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大,1997年在城东规划建设了二水厂,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设计日供水能力8万吨,实际高峰期供水6万吨。鉴于城市向西发展,城市不断扩大,一水厂供水设施老化,且二水厂水源地处于周边建筑包围之中,不利于保护,不能满足城市长远发展需要的实际,2014年在城西黑河滩建设了城市供水三水厂,2015年建成运行,设计日供水能力8.0万吨,实际高峰期日供水7.5万吨。1978年以来,随着城市供水厂和城市道路的改拓建,同步配套建设了供水管道,形成了城区供水环形管网。截至2018年底,共建设各种管径的供水管道408.5公里,覆盖了城市建成区,建立发展了市供水总公司,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入户抄表收费率达到95%,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1%以内。

早期城区供热主要靠每家每户的“洋炉子”取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单位庭院、居民小区院落为单元和主体,建设了分散的煤炭供热锅炉,虽然满足了城市供暖的需求,但燃煤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1999年经省计委批准立项,2002年开工建设了城区集中供热一期工程,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建设4×58MW燃煤锅炉热源厂1座,新建换热站22座,供热主管道11.5公里,形成集中供热能力260万平方米,2010年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了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新增70MW燃煤锅炉2台,换热站20座,供热主管道19.4公里,增加集中供热能力240万平方米,一、二期供热工程共形成集中供热能力500万平方米。为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2013年城区建设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该项目自2015年10月建成运行以来,经过三年扩容,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1200万平方米,代替了原有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和集中供热一、二期工程为城市提供供热保障。

城市电力供应充足。随着国家电网、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和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事业的发展,城区供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充足的电力供应助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供电公司随着城市改造和扩建进程,同步配套和迁改了电力供应设施,东西南北四大街、县府街等繁华街道,实现了“无线杆”供电,金脉步行街、西二环路、临泽路等特色街区和主干道实施了电缆入地工程,美化了市容,提升了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目前,城区高压配电网主要以330KV张掖黑河变为中心,西柳、小孤山、龙首水电站通过110KV黑河变为汇集点向张掖黑河变提供电源支撑,通过110KV线路向周边地区辐射了供电网,建成了110KV新墩变、城南变、上秦变、火车站变、滨河新区城北变5座变电站,这5个城区电源点形成了环网,互为备用,为城区及城郊提供电力供应保障。

城市建设亮点纷呈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历届政府以建设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现代化城市为主题,先后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色街区建设、广场配套、风貌色彩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形象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

1994年原市委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编制了《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进一步修编完善后上报省政府审批,2014年省政府批复实施。2012年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定》,市政府出台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日益加强,步入了依法依规的轨道。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划定了城市紫线,提出了名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了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控制要求。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了古城棋盘式路网格局、方城肌理和三面杨柳一面湖的风貌特色,实施了大佛寺周边地段整治等保护工程,拆除了一批超高违章建筑,修缮了大佛寺、西来寺、木塔、土塔、总兵府、镇远楼、明粮仓、山西会馆、民勤会馆等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序实施。2014年省政府公布了张掖市城区西大街、劳动街、文庙巷、西来寺巷三处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依据《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张掖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恢复了文庙巷、西来寺巷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配套完善了街区基础设施,修缮了留存的古民居,开放了南华书院、刘家院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施,焕发了老城生机,促进了旧城改造和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街区开发建设继往开来。按照“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的定位原则,在《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张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建筑特征、特色,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了明清街、大佛寺周边街区、欧式街、甘泉文化广场、甘州老街,张掖老街、玉水苑等特色街区,传承了古城甘州建筑工艺特色和城市风貌特征,丰富了城市景观,繁荣了文化旅游事业。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拆除破旧平房,搬迁企事业单位后,相继改造和新建了鼓楼绿苑广场、中心广场、土塔广场、大佛寺文化广场、张掖火车站广场、滨湖水天一色广场、人民公园、高铁张掖西站广场等8处广场,这些广场或以市民集会为主,或以文化展示为主,或以市民休闲休憩为主,或以交通疏散为主,功能明确,内涵丰富,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建成后普遍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像8颗串珠一样分布在新老城区和繁华地段,为城市增色不少,起到了城市公共客厅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

城区大规模改造、开发建设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房屋建筑留下了执行节能保温措施不到位、色彩风格无特色的缺憾。国家“十五”末和“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北方采暖地区实施了既有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室内采暖系统分户计量、室外供热系统热平衡为主要内容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争取改造项目资金13294万元,组织改造城区东湖小区、安民小区、马场干休所等处既有居住建筑228.57万平方米。2016年以来,国家又实施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趁势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对城区建于2000年以前的老旧住宅小区及住宅楼进行了建筑节能提升性综合改造,改造面积135.37万平方米。结合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2016年至2018年筹资近1亿元,实施了“清雅甘州”建筑色彩风貌改造项目,对城区沿街建筑和学校房屋进行了建筑节能达标、色彩造型协调、门店牌匾整治综合改造,改造面积167.46万平方米。在建筑改造工程实施的同时,强力拆除违法建筑46.28万平方米。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违法建筑治理,既改善提升了群众居住水平,提高了建筑节能标准,又打造了线条简洁、色彩协调、风格典雅的城市建筑风貌,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

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提前完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黑臭水体。2015年9月,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的安排部署,城区内排查识别出了4条黑臭水体,分别是:饮马河河道黑臭水体、东环路芦苇池黑臭水体、黄水沟黑臭水体、东泉干渠黑臭水体,总长15.7公里。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上报录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信息平台。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安排,2017年底前要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目标;2020年底前完成治理工作。2016年以来,市、区高度重视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其列入了重要民生和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截污纳管、清污分流、清水补给、生态修复6项工程措施和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联合推进治理、建立长效机制5项组织保障措施全力推进治理,2017年6月,完成了南关污染源清理,河(渠)道清淤,实现了河(渠)道干净无垃圾的目标,2017年底前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技改、污水管道配套、引水入城等主体工程,2018年6月底全部完成了治理工程,水质持续跟踪检测达标,第三方调查公众满意度达93%。治理工程共配套污水管道79.6公里,更换旧污水管道12公里,整治排污口近100个,清淤连通“八大明渠”10.67公里,埋设引水入城管道6.2公里,埋设清污分流管道8.1公里,清理衬砌黄水沟、东泉干渠10公里,整治芦苇池630亩,形成水面3万平方米。通过4条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了城区污水管网全配套,污水全收集;实现了引水入城、清污分流、渠道干净等目标,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恢复和重现了湖光山色、湖映楼宇、芦苇摇曳的城市生态特色。

保障住房力度加大  人居环境日趋优美

城区居民住房由具有河西民居特点的街巷院落平房逐步过渡进入以商品房供应为主,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为保障的时代,住房条件也经历了从草泥屋面平房到单元楼房,再到注重生态环境、小区智能化加电梯房的“三级跳”。截至2018年底,建立起了完善的多元化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升级换代,拉开了新时代住房消费的序幕,以创造最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环境为目标,注重了住房功能完善和住宅小区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住宅环境质量。20世纪90年代政府主导建设的马神庙小区、新乐小区、富民小区、安民小区拉开了张掖城区住宅小区建设的序幕,进入2000年以来,社会投资开发建设的宝迪小区、馨宇丽都小区、瑞祥花园等小区加快了张掖城区住宅建设小区化进程,活跃了城区房地产开发市场,再后来开发建设的碧桂园、华德御墅陇湾、德和园、财智世家等小区促进了城区住宅小区环境品质的提升,市民住房需求由单一的“居住”转向了宜居、舒适等高层次,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群众到张掖城区购房定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重点,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群众居住水平,2010年以来,市、区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结合城市道路拓建、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将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整体纳入了棚户区改造范围,享受国家相关补助和安置政策,以村社为单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宜居宜业的住宅小区,共有25个村、168个社、9169户、39959人享受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加快了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步伐,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绿地均衡布局  园林化水平不断提高

秉持资源禀赋,立足“塞上江南”“戈壁绿洲”自然生态条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指导下,融自然生态景观于城市建设之中,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努力营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了类型多样、城乡结合、较为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先后实施了甘泉公园、润泉湖公园、金张掖大道、西南二环路、西二环路景观带、芦水湾、东环路芦苇池整治等重点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社区、街道进行绿化改造、整治,新建、改建西关三角绿地、鼓楼绿苑、南大池、长沙门小游园、北环路三角绿地、高铁西站广场绿地、鸿宇广场、张大出城口、名门首府等街头小游园、公共绿地,基本实现城市绿地均衡布局。在城市绿化中,按照乔、灌、草、花卉有机搭配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突出乡土树种,形成了张掖城区绿化特色。2012年以来,巧做水文章,大打湿地牌,以建设戈壁水乡、湿地之城、中国暑天休闲度假城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将城区西北角,黑河河滩采石挖沙形成的大坑和未利用土地,经过整理、防渗、引水、绿化形成了水面2500亩,绿地面积1863亩的芦水湾景区,点缀配套小广场、叠水瀑布、吊桥、健身步道等设施,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游憩的绝佳场所,为城市增加了亮点。对城北湿地进行系统梳理、生态修复、清水补给,精心配套荷花池、驯养场、观鸟亭、健身步道、观光车等设施,使之成为了距城市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城区同国家湿地公园共生共荣、相得益彰,再现了半城芦苇半城塔影,三面杨柳一面湖的特色景观。2017年以来,结合黑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和“一园三带”绿化工程,将黑河融入了城市景观之中,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之中,园林绿化进入了大发展、大提升的时代,金城东望,祁连南耸,弱水西流,湿地北环,湖映楼宇将成为城市新的靓丽特色。截至2018年底,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1.7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50%。

环保设施日趋完善  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中环保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设施相继建成运行,不断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城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提高。

排水体系得到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始建于1983年,在此之前城市排水主要靠通过城区的几条明渠。张掖地处干旱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形成了雨污河流的排水体制。由于城区部分区域污水管道未配套,加之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形成了黑臭水体,2016年以来,在治理黑臭水体的同时,统筹实施了污水管网配套、老城区八大明渠水系连通、清污分流、引水入城4项工程措施,实现了污水管网城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了雨(清)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共建成排水管道322公里,还清排水渠(河)道10.67公里。

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于2001年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8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日处理污水4万吨,采用改良式氧化沟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一期工程于2003年开工,2006年建成运行,配套污水管道31公里,日处理污水3.2万吨,并开始为张掖火电厂提供中水。2014年实施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日处理污水4万吨,出水水质执行国家一级B标准,工程于2015年完工,2016年调试运行,2017年通过验收,同一期工程合并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了8万吨。2018年启动一期工程进行了提标技改,由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了一级B,2018年又实施了一、二期处理工程整体提标技改,现已建成运行,尾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今年又启动了污水处理工程扩建项目,计划再增加每天6万吨的处理能力。

环卫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早期环卫设施只有垃圾台和旱厕,垃圾、粪便靠城郊农民清运。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卫工作由城关镇负责,配备了清扫保洁的环卫工人,垃圾清运车辆,开始在大街配备垃圾箱、垃圾斗,旱厕改建为水冲厕所,至2002年城区建有旱厕80座,水厕28座,配有垃圾清运车6辆、垃圾斗120个,环卫工作大为改观。2002年以来,设置了专门负责环卫工作的环卫局,加快了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步伐,按规划配套建设了3座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卫工人和车辆,更新了全部垃圾箱,实现了城区环境卫生24小时保洁制度。2005年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医疗废物得以安全处置。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库容103.6万立方米,日填埋垃圾280吨,当时实际每天填埋垃圾约200吨,解决了城区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的问题,2008年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组评审,评定无害化处理等级为二级,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3年利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的焚烧发电项目,工程于2017年6月建成一期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于2017年8月23日点火试运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运往发电厂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在全省处于领先,2017年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处理9.04万吨,焚烧发电处理4.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3%。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面貌将发生深刻变化,坐落在湿地上的古城甘州将迎来建设和发展新的机遇期,城市建设工作将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城市双修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保持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住房保障和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力度不减,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形象,为建设宜居宜游幸福美好新甘州再谱新乐章。

(秦 琼  杨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