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别致的皮影
皮影,也叫皮影戏、灯影戏、影子戏。
明初,冯胜占领河西,朱元璋大规模移民,皮影也由秦、晋一带逐渐地传入张掖境内。
皮影这种戏剧形式,演技独特,灵活别致,是集绘画、雕刻、音乐、美术、歌唱、灯光、表演、造型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民,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皮影戏的布景、道具和影人大都是用牛皮雕刻绘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斑斓的色彩,造型优美巧妙,对比强烈,立体感强,而且经久耐用。它利用我国绘画散点透视原理,把立体的、动感的、鲜明的、复杂的自然物象巧妙地综合在一个平面上,根据剪影的特点和灯光投影效果的要求,人物形象吸收多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和观众的欣赏要求,大多数都采用侧面。
张掖皮影从造型、刀法上看,和秦晋皮影一脉相承。但张掖艺人刻制的皮影较粗犷,刀法较简练,造型也比较拙朴,独具一格,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夸张性,其风格与本地剪纸如出一辙。影偶人体比例夸大,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影人物豹头凸额,浓眉大眼;女影人物鼻高而尖,红唇小口,小巧玲珑,精细纤丽。影人结构大致分为头、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等共11部分组成。表演时可按剧情需要自由配合,演出中那些挑线把式手夹竹签,可以表演出人物的正、侧、仰、俯多种姿势,通过调节影偶与屏幛的距离,获得大、小、虚、实的复杂而优美的形象变化,造成艺术性的空间透视深度。虽为侧影,但给人以“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艺术效果。
皮影戏以演武打动作戏为主,也兼演文戏。演出剧目主要有:《黄河阵》《广成子下山》《五雷阵》《太湖城》《孙庞斗法》《十八罗汉斗悟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出五关》等,大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西游记》《水浒》等,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奇,也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杂传”小戏,凡大剧种有的,皮影都唱。唱腔大都采用秦腔,有时也唱眉户等。
皮影演出的队伍比木偶还小,一个戏班一般6-8人,人员素质要求高,一专多能,能唱能拉,能打击,能操作。随着城乡集镇电视的普及,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