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甘州古塔

发表日期:2021-03-12 08:48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塔是一种古建筑形成,最早是佛教徒用以供奉佛的“舍利子”的,后来用于供奉佛像或经卷,有的也成了保存高僧遗骸或遗物的建筑。

魏晋以来,佛教在中国广泛流行,广造塔寺,开凿石窟,雕塑佛像,形成崇佛热潮,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几乎较大的佛寺附近都有一个“塔院”,佛教传播得越广,寺院就建得越多,塔的数量也就越多。因为释迦牟尼死后,虔诚的弟子就在各处修建墓塔来分散保存他的骨灰(即舍利子),这样佛塔就随着佛寺的修建而很快兴盛起来。

过去甘州城里城外寺庙遍地,佛塔林立,不仅造型不同,风格有异,而且每座塔都有它自己的“身世”和神奇的传说,塔的构造有土木结构式,砖石结构式,砖木结构式;塔的外形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等;塔的类型很多,如东门外的奇峰镇定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安阳乡高寺儿的吉祥塔,西门外新墩镇双塔寺的双塔,北门外白塔寺的水塔,城内万寿寺的木塔,大佛寺的金塔、土塔。大多是为髙僧、和尚、喇嘛死后遗体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们亦称“和尚塔”“喇嘛塔”。在半城塔影中最为著名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塔,现在只有木塔和土塔完好无损,其余已不复存在,现将收集到它们的图片和资料分述如下:

金塔  位于大佛寺内卧佛正殿北侧(即新迁二郎殿处),明代以前为万寿金塔塔基,塔基髙丈许,有铜质古塔一座,塔顶方形斗拱,系亭阁式单层方形塔。据记载,明正统五年(1440年),大佛寺欲在此建——禅堂,整修塔基时,掘出旧塑佛4尊,菩萨侍立者8尊,又有镇塔宝物近500件。当时御马监太监王贵等官府官员出面捐资兴建宝殿于塔基之上,另铸铜佛三尊奉安殿中,将原有铜塔置于塔顶之上,故称金塔殿。每当朝霞初上,金光灿灿。民国17年(1928

金塔殿三宝铜佛及殿顶铜塔被盗,去向不明,塔殿于解放前被毁。另据记载:1970年张掖地建工程队在此挖防空洞时,从殿基下挖出石函,遭工人哄抢。按石碑记载,石函内共贮2400余件宝物,事后政府追回600余件,呈交省 博物馆收藏,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五枚波斯萨珊王朝币,是我国古代与波斯贸易往来的见证。

水塔  建于城北门外三里多路的白塔寺内,又名白塔,创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天顺六年(1462年)维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塔身高约20余米,巍峨耸立,有凌云摩天之势。塔后有良田万顷,附近又多园林,春华秋实,点缀成景,每逢盛夏登塔眺望,一片绿野,清爽宜人,可惜水塔已毁。白塔寺于1943年2月被甘肃省批准由张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迁入,作为农校永久校址。

火塔  位于城南门外崇庆寺内,据记载,崇庆寺初名“重兴”,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建,明天顺七年(1463),宣城伯卫颖修,行都司教授戴弥碑记:“宇后有高塔一座,风剥雨蚀仅存形迹,甘人称之为火塔,为甘州“五行”塔之一。清代僧人卜舟在该寺内墙壁上题诗一首:“淹留桑梓几经年,今日乘风幸得迁。鸟适高枝因避弋,鱼潜深水为逃筌。支么尚牧筇山鹤,慧远曾栽卢岳莲。戎旅难羁弋世客,振飞锡杖入云天。”寺在清末有完整佛像,妙相庄严,皆嵌以紫红宝石,夜间闪烁如小灯。民国年间迭次驻扎军队,尽将宝石盗去,寺也旋废,唯有古塔巍然耸立。塔高 约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四周绿野,清静 宜人。相传是为一高僧喇 嘛死后火化而建的塔。1956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为修原张掖地委、行署用地而毁。

土塔  坐落于大佛寺内,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块、土坯混造、土木结构的喇嘛教式塔。初建于明代,据《甘镇志》记载,以为迦叶遗迹,是甘州五行塔之一。 其形具有北京妙应寺白塔之造型,塔的突出特点是在第一、第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这是其他同类型塔所没有的。民国16年(1927年),张掖地震时顶部被毁。1986年,张掖县政府拨款156500元,由文化部门根据原状进行修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为33.37米,建在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之上有三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上下两层台座上各立着四个小塔;再上 是覆钵形塔身,塔身上又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五个小龛,其中三间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置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再上是直径4米的木质圆盘,圆盘上中央置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800公斤。圆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又悬风铃一个,清风徐来,铃声丁当,柳拂塔影,雀鸟围翔,使古塔更增风致。

奇峰镇定塔  此塔原址在东门外河西制药厂门前甘新公路中间(即东北郊新 区下安村),又名文峰塔,清代甘州文人为弘扬文运发启而建,塔高约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后因扩建公路而毁。据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甘肃提督周达武驻甘州,深感甘州学子西不及敦煌,东不及秦、凉,决心振兴甘州教育,他将自己书屋的《二十四史》、《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说文解字》、《尔雅》以及韩昌黎、柳河东、朱熹、陆 放翁、顾炎武等诸家文集800多册图书,捐赠于甘泉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他为振兴甘州教育,专门从湖南请来勘舆先生,探求甘州学而不兴的缘故。风水先生考察后认为,按周易卦位,甘州西南方为坤位(属水),但山势高峻,森林茂密,生机盎然;东北方为艮位(属山),虽有东大山作屏障,但山前地势低下,盐碱水潦,许多地方木草难生,这样阴阳错位,文气不聚;且东大山似有动影,恐不利。周达武于是决定拿出个人俸银,按风水先生的意思,在甘州城东门外修建“奇峰镇定塔”,从而为振兴甘州教育的美好未来增添了新姿。

(作者:周尚武 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