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甘州与甘州府

发表日期:2021-02-26 16:20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甘州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以至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古代的月氏、北凉(卢水胡)、回鹘曾以此为都,为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这里曾是甘肃军司、甘肃行省、陕西行都司治所。是河西走廊通西贯东、控南扼北的咽喉,历来都是战略要地。

关于甘州之得名,清乾隆《甘州府志》总纂钟赓起在序言开头说:“甘州之名曷昉乎?肇于宇文周公之相魏,改西凉州为甘州。或曰本甘凌山,或曰绀峻之讹‘甘浚’,犹删丹之讹‘山’也。大抵山下出泉,以甘泉取义者近是。”《甘州府志·世纪·上》说:“西魏废帝三年改西凉州为甘州。或曰以甘浚山名,或曰以甘泉名。”这就是说,“甘州”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地而名。

甘州之名始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当时辖张掖、酒泉、建康3郡。张掖郡领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提、金山6县,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3县,建康郡领表氏1县,共10县;地域相当于今张掖市全部和酒泉市东部。隋唐时期,甘州辖域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多次改变,甘州之名也多次和张掖更换。如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甘州为张掖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又改张掖郡为甘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甘州为张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易名甘州。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甘州被吐蕃占领。大中十年(856年)至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的172年间,甘州为回鹘所据,设“甘州回鹘牙帐”。自天圣六年五月西夏王赵德明遣子元昊率部攻占夺取甘州回鹘政权起,到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6年)降于蒙古汗国的198年间,甘州属于西夏国。期间,西夏曾在甘州地区相继设立镇夷郡、宣化府、甘肃监军司。蒙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曾在甘州地区设置甘肃路总管府(后改为甘州路总管府),并迭为中兴行省、 河西行中书省、甘肃行中书省的省会。

到了明代,于甘州地域曾先后设甘肃卫、甘州五卫、甘肃镇、甘肃巡抚都御使、甘肃提督等建制和机构,辖域广阔,地位威重。一度也是明肃主府所在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甘肃巡抚由甘州移到凉州(后又移到兰州)。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辖甘肃、宁夏、西宁、安西4镇总兵。改分巡西宁道为分巡甘山道。康熙十三年(1674年),甘肃提督移驻兰州,十七年(1678年)复移驻甘州。

从公元554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甘州府废止。“甘州”之名,断续存在1357年。1911年——2001年的90年间,“甘州”之称在张掖的国家行政区划的正式建置序列中再未启用。

2002年6月,张掖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市,将1985年成立的县级张掖市改为甘州区。自此,“甘州”之名又被采用为行政建置名称。

清雍正三年(1725年),地方建制变动,原驻甘州的陕西行都司撤销,由卫所制改为府县制,设置甘州府。府辖3县:即由甘州左、右2卫并置的张掖县,由山丹卫改置的山丹县,由高台、镇夷2守御千户所合置的高台县。府隶甘山道。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肃州直隶州,高台县划归肃州。乾隆八年(1743年),甘山道撤并于甘肃道(道治肃州),甘州府改隶甘肃道。不久,甘肃道改为安肃道,庄凉道改为甘凉道(道治凉州),甘州府又改隶甘凉道。乾隆九年(1744年),因张掖县地域辽阔,管理难及,将东部地方划出设置东乐分县(“东乐”,明代设堡,以“张掖东部的乐土”而名),派张掖县丞驻东乐,重大事务仍有张掖县统领。东乐分县辖属1驿14堡。乾隆十五年(1750年),甘州府在西部设置分府——抚彜厅,厅辖2驿24堡。此期府辖1分府(抚彜厅),2县(张掖、山丹)、1分县(东乐)。

甘州府从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到中华民国2年(1913年)撤销,共历188年。

在甘州府存在期间,担任过知府的有70多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成书的《甘肃全省新通志》中有据可查的历任知府69人(次)。他们的任命与罢免由朝廷直接掌管,有的为正式任命,有的为署理,有的为护理,有的为兼摄,有的为代理,还有的为离任后又回任。他们的籍贯,都来自满洲(今东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直隶(今河北)、湖南、河南、浙江、顺天(今北京)等 、可谓来自全国各地。

(作者:张兰  发表于网络《古今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