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资源对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
甘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不仅是一处人类生存的美好乐园,亦是一座社会演进的历史舞台。从汉朝到当代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都在这里布防建制、设关守隘,成为锁控四方的军事重镇和庶民兴邦的政务要地。
―、甘州历史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历史是在不断地演绎中前进的,但有时历史又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翻开现存的史志,无不使人惊叹:当我们做一些自认为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的时候,却发现有些所谓的“开创之业”,实际上在地方志中早就记载祖辈们也曾经做过。他们的历史痕迹留给了我们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不少的教训。
(一)移民屯田,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甘州是平卧在河西走廊中部沙漠中的一块绿洲,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史载,从汉代开始,国家就不断从中原移民甘州,随之带来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社会文化,促进了甘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回顾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甘州的经济曾有过辉煌,也曾留下许多缺憾。两汉时期,汉王朝戡定匈奴,开通丝绸之路,设立河西四郡。甘州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王朝实行从中原大量移民甘州,实施军屯垦荒,兴修水利,加强中西贸易,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为甘州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更有效促进了甘州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西晋王朝任命张轨为凉州刺史,张轨一上任,就充分发挥他率军打仗、执政理民的才略。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平息边境少数民族起事,使凉州边境处在安定之中。他尤其重视农牧业发展,生产大有推进,《西河纪事》中记载:“凉州畜牧为天下饶。”当时在张掖就建有几个广大而优良的牧场,畜牧业在河西走廊占据突出优势。沮渠蒙逊(368—433年)是张掖临松(今民乐县南古镇)卢水胡(匈奴族)人。他是匈奴中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曾统治经略河西近40年,影响深远。他的汉文化程度高,博学多艺,青年时期“博涉群史,颇晓天文”,是十六国时期北凉国的建立者。公元410年,沮渠蒙逊被北凉的一些上层人士拥戴为大将军、大都督、凉州牧、张掖公,他改元为“永安”,建都张掖(今甘州),行使北凉的统治政权。412年,迁都姑藏(今武威凉州区),称“河西王”。420年,沮渠蒙逊又灭西凉,疆域大为扩张,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一带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在他统治北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他尤其尊重儒士,深得士大夫拥戴;笃信佛教,厚待高僧,翻译佛经,兴建寺塔,这对安定社会,缓和矛盾,促进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魏时,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甘州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西魏后期,东、西方交通畅通,丝路贸易繁荣,甘州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因而极易得利,甘州的经济由此得到发展。唐朝初期,战乱频繁,甘州作为当时的屯田重地,是农业生产的大后方。唐王朝于此地大力发展农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积军粮数十年”,是当时的景况。甘州地广人稀,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成为当时的粮仓。陈子昂上武后书中说:“甘州所积四十万斛……地广粟多……屯田广夷,仓夷丰衍。”又说:“甘州诸屯,皆因水利,浊河灌溉,良沃不待天时,四十余屯,并为沃壤,常不减二十万。”到唐朝中期,已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甘州的文化同样得到了发展,唐时的《教坊记》杂曲中,就有甘州的《甘州子》和《北庭子》。可见甘州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畜牧业等方面都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民国十九年(1930年),甘州被国民党占领,从此,外侵内战,自然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的压迫,使广大农民不得不向地主老财借债谋生。于是出现了高利贷。高利贷是多种形式的借贷方式,谁只要落入高利贷的网络之中,从此便无法挣扎走出,常常是身不由己,甚至家破人亡。1949年9月19日,甘州解放,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二)历史经济发展的启示
今日的甘州,是由历史的甘州发展演变而来的。历朝诸代的祖辈们在这块热土上播撒了汗水,留下了不朽的丰功伟业,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些无形的遗产加以研究、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将为我们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无论是西汉抗击匈奴、统领西域,还是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纷争,隋唐平定吐谷浑,召开27国博览会,以至明清时期安抚鞑靼,每一次的征战,无不着眼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太平安康。甘州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回、蒙古、满、藏、裕固、朝鲜、土、壮、东乡、布依、锡伯、撒拉、苗、土家、维吾尔、彝、侗、高山、达斡尔等22个民族。社会安定的前提,是民族之间的和谐稳定。因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妥善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其次,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矛盾,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社会矛盾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但是,自然、地理、人文是不会改变的,不同时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将会加速经济发展。历史上的移民屯田是一大经济策略,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的又一大政方针,同时,给甘州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枯木逢春的机遇。甘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地势是“两山夹一川”,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两山之间是宽阔平坦的张掖盆地。境内海拔最高为3633米(东大山),最低为1410米(乌江镇),城区海拔为1474米,近千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多元化生产格局。根据本地实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调整产业结构,甘州区制定出“发展抓项目、增效抓龙头、增收抓产业”的思路,突出抓好“两提、两出”(产业化水平提高和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销出去和农民走出去),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使甘州的经济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再次,水利开发建设是甘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甘州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一黑河穿境而过。由于黑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甘州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047毫米。随着黑河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过度开垦荒地草场,使下游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植物枯竭,草原逐渐沙漠化、荒漠化。因而,少雨、高温、干旱、沙尘天气逐年增加。据调查,沙尘的来源之一就是黑河下游的额济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沙起额济纳》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状况进行了报道。从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提到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甘州在与额济纳的分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河水集中下泄成为甘州人民无法回避的事实。每年,甘州区在黑河干流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将黑河7JC全部集中流人荒漠化的额济纳,使居延海重显碧波,甘州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甘州也相应制定了各种措施、制度,全面科学地实行节水型灌溉,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二、挖掘地方志资源,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一)地方志资源的优势
甘州拥有古今丰赡的地方志资源,储存着大量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挖掘抢救整理旧志,编纂出版新志,依志编写地情资料的热潮正在甘州兴起。如何让地方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我们地方志工作者探索的一个主要课题。在浩瀚的地情资源海洋里,我们不断挖掘资源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保证。1、城市湿地资源。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祁连山,北合黎山,两山之间是宽广平坦的张掖盆地,是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天独厚的绿洲。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由于终年受着祁连山雪水和黑河水的滋养,再加上近千米的海拔落差,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泉水喷涌、池塘遍布的自然境域。古时候的甘州城到处都是溪水潺潺、苇湖连片。据《张掖市志》记载:在明清时期,甘州芦苇最多,达到2万多亩,现仅剩300多亩芦苹。正因为有了历史丰硕的记录和现实遗影的落差对照,甘州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保护甘州湿地,建设生态甘州”的目标,将湿地保护工程列为甘州“十大工程”第一位,让建设生态甘州,保护黑河湿地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旋律,芦苇这个甘州的特色文化符号也深深印在了每一个甘州人民的心中,甘州,也因有了湿地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2、黑河流域资源。黑河,古称“弱水”。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内陆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神秘的故事。周穆王西巡弱水、大禹治理黑河、老子与流沙、霍去病为黑河起名、西游记与黑河等,对黑河传说的挖掘,是旅游业取之不尽的财富。
(二)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
早在4000多年以前,甘州大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的痕迹,是华夏灿烂的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辖域内本籍有十六国时期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唐朝廷宰相赵武孟、诗人赵彦昭、乌氏武将父子乌承玼、乌承恩与乌重胤、甘州回鹘国可汗庞特勤,其子孙13代连任,清代反清将军米喇印、父子三诗人陈史与陈秀全、陈秀勤等。客籍有张掖属国都尉窦融、治乱廉臣邓训、北凉国师昙无谶、隋驻张经略西域特使裴矩、清代理政精英杨博、建设功臣石茂华、跻身紫光阁的田大武、救护红军的高金城等等。本、客两籍贤达俊秀,都为甘州的建设做出铭刻历史的贡献,谱写出辉煌壮丽的篇章。甘州历史悠久,区境内分布着闻名遐迩的历史景观与名胜古迹,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丹霞地貌、汉明长城及烽燧、古墓葬、古寺塔、古庙宇、清代会馆、钟鼓楼、黑水国遗址等。优越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为我们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甘州区先后出版发行了旅游文化丛书《甘州史话》、《甘州区年鉴》、《悦读甘州》、《图说张掖未解之谜》、《甘州文史》等数10种,丛书的出版,为弘扬甘州历史文化和社会各界了解、认识甘州,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读志、用志发挥的作用
1、为领导决策发挥作用。为了使领导了解区情,科学决策,我们向各级领导提供了《甘州府志》、《甘镇志》、《新修张掖县志》、《张掖市志》、《甘州区年鉴》等史志资料,使领导在作出决策、论断时翻阅地方志相关资料,从而节省了调查论证的时间和经费,并且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地理、历史、人文等相关内容,为各项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争取项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指导、在甘州区规划建设的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为建立健全完善的与张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用5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以此推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形成辐射带动周边的示范推广新格局。在项目规划期内,甘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积极主动的承担起甘州区情、甘州人文、历史、地理概况等相关资料的撰写和收集整理,并提供了丰富的地情资料,使该项目的专家组了解了甘州的地情、人文、地域特点,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组的一致好评。在申报争取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筹建张掖火电厂、张掖湿地公园、城市沙漠公园、老城区(大佛寺、明粮仓、总兵府、钟鼓楼)景区开发、甘州府城、大佛寺文化广场、东大山国际狩猎场、金城烈士纪念馆、福音堂医院维修及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中,地方志在地情资源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为甘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挖掘地方志资源,树立旅游文化品牌意识
甘州有独特自然生态景观,有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遗迹,有胜似江南的鱼村水乡泽国,更有无与伦比的荒漠戈壁丹霞。历代外籍文人贤哲远游甘州之后,无不为此地胜景抒写稽留千古的绝句:“风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转到甘州开口笑,错认江南”、“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塞外江南豆麦肥,桃花红泛古甘州”、“小满梨香飘四海,乌江鱼米赛江南”、“形胜河西第一州,游人解道江南好”。这些美言佳句是异客异时由感而发的同一心声——甘州是千里河西的“塞上江南”。正因为在史书上有如此丰富的记载,甘州区在挖掘旅游资源中,地方志工作无不渗透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中。
一个地方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情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挖掘和开发地情资源,对旅游业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甘州区组织地方史志人员,深入挖掘甘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资源,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文化资源进行了采掘,对甘州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地情资料进行考证研究,充分挖掘出有特色、有影响、有价值的地情资料,全面系统的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资源体系,打造出了甘州独有的整体品牌。构建丝绸之路甘州文化产业园、大佛寺景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相继举办了“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大佛寺旅游文化庙会”、城市湿地公园“三月三湿地风筝节”、大佛寺文化广场“九月九老人菊花会”等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正确定位旅游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张掖市委、市政府根据甘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制定了“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产业大市”的工作目标,依托甘州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出以《张国臂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精品,“拜第—臣卜佛、游张掖湿地、赴沙漠探险、看甘州乐舞”的旅游品牌。借助文物古迹优势资源,对总兵府、山西会馆、钟鼓楼、明粮仓等文物遗迹进行了保护与开发,重现古城历史风貌,形成资源聚集优势,打造以四处遗迹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景区,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平山湖蒙古族乡志》,详细记载了平山湖乡的蒙古族风情、神奇的丹霞地貌、神秘的东大山自然资源以及特有的人文、历史、地理、地貌,全志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甘州区成功举办“2011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平山湖作为主赛场,与地方志资源的宣传推介是分不开的。
四、地方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
甘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孕育了极富魅力的地域特色。一个文化资源很深的地方,必然便充满活力和灵气,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地方志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互动交融也日益加深。
(一)把甘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宜居城市建设之中
当前,着眼于推动城市化发展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更加有效地发挥地方志资源的引领功能,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城市建设发展,把甘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宜居城市建设之中。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促进甘州历史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让城市规划富含文化元素,让城市建设凸显人文内涵,让城市管理体现人文情怀。近年来,甘州区不断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建设集商务会展、教育科研、休闲旅游、生态居住于一体的滨河新区,坚持新区与主城区协调同步发展,科学规划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为保护好老城区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用生态建设引领发展方向,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以滨河新区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打造出以“湿地”为主题的宜居城市。
(二) 把甘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文明城市创建之中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以三个文明创建为载体,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倡导全体市民讲文明、树新风,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以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为目标,鼓励其创作乡土文艺精品,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新型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张掖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市民认识甘州、了解甘州、热爱甘州,激发建设甘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兰 2012年成稿 发表于《甘肃史志》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