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首页 聚焦甘州 甘州概况
领导之窗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甘州 > 通知公告

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来源: 2019-12-11 15:45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牛产业发展,推进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结合牛产业发展实际,甘州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依据相关规定,广泛公开征求对该规划的意见建议,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及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代表以信函、电子邮件或传真等方式对该办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信请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滨河新区农林科教中心甘州区农业农村局618室(收)

联系电话:0936-8610505

邮箱:416839023@qq.com

征求意见期限:201912月11日至20191215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

201912月11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牛产业是我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牛产业,对壮大我区畜牧产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肉牛奶牛产业,结合我区牛产业发展基础,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提升产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提档升级肉牛业、做大做优奶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政府抓引导、农户抓繁育、场区抓育肥、部门抓防疫、站所抓技术、龙头抓加工、市场抓流通”的发展模式,聚焦基地建设、结构优化、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和机制创新,加快牛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链条化、园区化进程,全面推进全区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甘牛”金字招牌和亮丽名片,切实把我区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优质肉牛、品牌牛肉、有机奶源和乳制品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依托资源禀赋,充分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消费等因素,科学确定主导品种、空间布局和养殖规模,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探索各具特色的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2.坚持农牧结合,良性循环。按照“以草定养,草畜平衡”的思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青贮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培肥地力,增草增畜,草畜平衡,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3.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助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基础母畜扩群、农牧结合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4.坚持机制创新,示范引领。完善牛产业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大对养殖龙头和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良性机制,更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5.坚持联动推进,融合发展。鼓励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用现代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用现代技术改造牛产业,促进牛业与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2023年,全区牛饲养量达到54万头,其中基础母牛20万头;年出栏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奶牛存栏8万头,牛肉产量达到6万吨,生鲜乳产量达到30万吨,牛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5%以上,出栏牛平均屠宰率达到60%以上,净肉率达到50%,养殖规模稳步扩大,生产水平较快提高,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建成特色有机饲草、优质奶肉牛繁育、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健全完善的现代牛产业发展体系。

二、产业布局

科学布局饲草料生产基地、优势养殖区域、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等各生产要素环节,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建成独具特色的循环高效牛产业优势区。

(一)饲草料生产基地布局

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原则,以规模化养殖水平高、耕地资源富集的甘浚、大满、沙井、党寨、碱滩、安阳、花寨、龙渠等乡镇布局饲草料生产基地。

(二)优势养殖区域布局

针对不同乡镇区域比较优势,在非禁养区建设整体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各具特色的板块式集中生产区。聚焦“多区一园一带”布局格局,重点在饲草资源丰富、饲养基数大、产业基础好的甘浚、明永、龙渠、大满、小满、沙井、党寨、碱滩等乡镇、现代循环畜牧园及三闸北部养殖带集聚布局规模化养殖

(三)畜产品加工布局

暂停审批新上屠宰加工项目,围绕现有企业在“挖掘潜力、补链增效”下功夫,促进祁连牧歌牛肉及副产品精深加工做精做深,盛丰肉业屠宰加工改造提升,牧沅清真恢复启动,甘肃三元和前进乳制品做大做强。

三、发展重点

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饲草料体系、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产品精深加工、知名品牌创建、物流体系建设等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牛产业全产业链。

(一)推进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

以粮改饲、草牧业、高产优质苜蓿、退耕还草等项目为依托,鼓励种植大户和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优质牧草,稳定发展优质苜蓿15万亩,年种植饲用玉米20万亩、燕麦3万亩以上,为规模化养殖提供足量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大饲草料加工企业扶持力度 ,提升秸秆牧草等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构建以秸秆机械化收储、青贮氨化和草快加工为主的饲草收集储运体系,年加工秸秆饲料90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有机牧草认证,以“前进模式”拓展肉牛养殖领域有机认证,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有机饲草料产品 ,从源头上推进“种绿色有机草、养绿色有机牛、产绿色有机牛肉(奶)、创绿色有机品牌”的牛产业生产模式加快形成。

(二)加快生态优势养殖基地建设

1.促进母牛扩繁增量。严格落实母牛保护、保险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一般农户和规模养殖场留母扩繁积极性,重点扶持发展存栏10头以上的母牛养殖大户500户、100头以上的母牛繁育场20个,扩充壮大能繁母牛基数,夯实牛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深圳润泰丝路公司联系沟通,全力推进安格斯肉牛繁育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发展安格斯肉牛繁育养殖,力争安格斯肉牛存栏量在2-3年内达到2-3万头,进一步优化全区肉牛品种结构,带动全区肉牛养殖扩群增量提质增效。

2.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档升级。围绕“一园一带多区”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和北部集中养殖带建设,力争2023年全面完成“一园一带”基础设施配套,打造戈壁畜牧“样板田”和产业高地;坚持新建抓达标,旧场抓改造,新建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规范化改造老旧养殖场50个,提升养殖大户规模养殖水平。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交流合作,加大各层级技术培训力度,推进养殖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环节关键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力争到2023年,全区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3.加快“甘牛”新品种培育。依托畜禽良种工程、品种振兴计划、畜牧良种补贴等财政项目,以万禾、玺峰等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组建核心育种群,开展良种登记、生产性能与肉用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建档立卡等工作,加快“甘牛”肉牛新品种培育进度。配齐配全肉牛冷配站点仪器设备,全面推广冷配、性控冻配等技术,为扩大“甘牛”新品种养殖规模打牢基础。

(三)加强龙头培育和市场拓展

1.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祁连牧歌开展牛肉熟食精深加工和骨、血、皮毛等副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盛丰肉业屠宰加工线技改升级,鼓励引导牧沅清真通过多种形式恢复生产,力争全区年屠宰肉牛20万头以上。大力支持甘肃三元研发新优特高附加值产品,扩大乳制品加工生产能力,力争年加工鲜牛奶30万吨。

2.做响产品品牌。聚焦打造“甘味”名牌产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扶持前进牧业、祁连牧歌、三元乳业等龙头企业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做响做靓企业和产品商标品牌。推进养加销产业联合,鼓励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组建牛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全产业链新型经营主体,推行“规模养殖、就近加工、冷链运输、转化增值”模式,推进牛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大力拓宽销售渠道,鼓励祁连牧歌、三元乳业等加工龙头积极拓展牛肉、乳制品直供直销、体验店和电商销售,配套完善牛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实现线上与线下经营销售;依托农博会、绿博会等平台,加强产品策划和包装,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积极开拓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市场,提高“甘牛”市场占有率。

3.建立完善综合信息支撑体系。启动建设牛产业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搭载完善牛肉(乳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配套完善饲草料、养殖、屠宰加工、储运等环节信息采集智能设施设备,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自动化采集信息数据,构建“一平台、两中心”信息支撑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以祁连牧歌为主体,依托牛产业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吸纳相关行业企业、自然人参与组建“营销集团公司”,及时分享行业数据,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壁垒,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嵌入式融合,促进各环节利益分配趋于合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牛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财政、发改、自然资源、商务、生态环境、工信、科技、金融等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协调推进牛产业发展。配备专门力量,科学制定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内容细化年度任务,明确重点项目实施时限,靠实任务对接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任务进度安排。同时,将牛产业发展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加强组织协调,推进牛产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建立政府为统领,行业部门主导,发改、财政、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等职能,切实解决政策、资金、土地、环保、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托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经合组织养殖场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帮养殖户解决资金、技术难题。建立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牛产业发展联盟,探索推进“政府倡导企业主导联盟指导”的牛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牛产业产出效益和生产效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回乡创业大学生、在外创业返乡能人、社会资本投入牛产业,建设规模养殖场、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三)强化项目支撑。加大粮改饲、草牧业、秸秆饲料化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和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畜禽健康养殖、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等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为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组织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中央财政补短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提升全区畜禽养殖效益和整体水平。争取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全省肉牛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项目,带动加快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服务能力。畅通相关部门信息沟通渠道,建立畜牧行业企业违法违规信息收集、信用评价和发布制度以及违规惩戒机制,实行信用信息及时共享,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加强畜牧业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监管能力,规范权责运行,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办事群众。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动向,配合线下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提高牛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民间行业组织服务功能,组织牛全产业链相关企业,成立肉牛经纪人协会、运销协会、草业协会、饲料协会、育种协会、牛肉食品协会,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规范行业行为,促进牛产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安全保障。充分发挥区、乡(镇)、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体系作用,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牛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监测力度,强化流通环节动物卫生监管,完善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机制,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强化生产企业、经营者和饲料、兽药投入品监管,全面落实兽医监管和屠宰检验制度,扎实开展产地检疫和瘦肉精监测工作,严厉打击添加“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行为,确保全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制度,形成到场到户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兽用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置机构,按照程序实施养殖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兽用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置,做到规范处理、无害化处理。

(六)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畜牧从业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合作组织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良种选育、性控冻精应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标准化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加强与国家肉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合作 ,依托牛产业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开展远程教育,做好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更新维护。

附件:1.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2.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1

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支持良种繁育与规模养殖

1.支持良种牛扩群增量。以西门塔尔牛为重点,扎实推进冻配改良,所需冻精由市级财政按每头能繁母牛15元标准统一采购。

2.支持“甘牛”新品种培育。在市级安排专项资金基础上,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甘牛”选育母牛建档立卡、系谱登记、信息网络建设、研讨交流、专家咨询等支出,保障“甘牛”育种工作顺利开展。

3.支持良种基础母牛种群繁育。对年存栏能繁母牛(不包括牦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和3头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头200元补助(安格斯母牛每头补助300元)。择优确定500户良种基础母牛养殖大户(基础母牛饲养量10头以上)、20个良种基础母牛繁育场(基础母牛饲养量100头以上)进行重点扶持,每头良种基础母牛给予500元补助(安格斯母牛每头补助600元)。

4.支持规模养殖。对当年新建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入驻养殖户达10户以上,采取统一建设、集中养殖,年终存栏肉牛达300头、500头、1000头以上的行政村,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奖励,用于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年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存栏5000头以上的高标准奶肉牛养殖场,经验收合格并投入生产的,每个给予300万元奖励。

二、支持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发展

对有品牌或注册品牌,对年内收购屠宰加工本区内肉牛2万头以上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对年内收购屠宰加工本区内肉牛5万头以上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

三、支持畜产品对外销售及网上营销

1.在甘州区内发展订单农业,且与养殖场户签订购销合同并完成收购、在省外设立销售窗口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销售额达6000万—1亿元的奖励50万元,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奖励100万元。奖补资金专项用于企业银行贷款贴息补贴。

2.畜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出口额达1000万—2000万元的奖励10万元,出口额达2000万—3000万元的奖励20万元,出口额达3000万—4000万元的奖励30万元,出口额达4000万—5000万元以上的奖励40万元,出口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奖励50万元。奖补资金专项用于企业银行贷款贴息补贴。

3.电商企业(网店)在网上销售畜产品,销售额达到50万—100万元的奖励3万元,销售额达到100万—500万元的奖励5万元,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奖励10万元。

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1.对生产经营正常、财务运行规范的新创建国家级、省级奶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

2.对生产经营正常、财务运行规范的新认定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3.对生产经营正常、财务运行规范的新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4.对生产经营正常、财务运行规范的新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奖励。

五、支持“有机甘州”农业发展

1.对新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且生产经营正常、财务规范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验收合格后,给予5万元奖励。

2.年内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推荐认证为有机食品的,每个获证产品奖励5万元;对认证为绿色食品的,每个获证产品奖励2万元;对认证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每个获证产品奖励10万元;对命名为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或有机牧草基地的,每个1000亩以上的基地奖励10万元;被认定或命名为甘肃省区域公共品牌的奖励5万元,被认定为甘肃名牌产品的奖励10万元,被认定为国家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

3.由农业农村部门逐级推荐参加全国绿博会、有机食品博览会获得金奖的,每个企业奖励10万元。

六、支持牛产业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组建牛产业数据信息管理中心,引进招聘高层次平台建设管理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其他优秀适用人才(网络信息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等),解决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确保平台顺利建设运行。

七、支持引导组建产业联盟

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择优确定1-2个运行良好、带动力强的牛产业联盟给予20万元的奖励。

八、落实相关政策

1.落实保险政策。按照中央、省级出台的农业保险政策,落实牛保险补贴资金。从2020年起,将省级补贴品种的保费分摊比例统一设置为:贫困户除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外,剩余资金由县区财政补贴50%,贫困户自缴10%;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非贫困户等投保主体除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外,剩余资金由县区财政补贴40%,自缴20%的比例分摊保费。

2.落实企业设施用地。积极落实奶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交易市场所需土地,为牛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在符合环保要求前提下,可利用空置房和老旧房拆除腾退出的土地用于集中建设养殖小区。

3.稳定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乡镇政府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照每个人650元保费,为其投保市人保财险公司人畜共患病责任保险,保额30万元,妥善解决动物防疫员后顾之忧,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上访隐患。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共同协作模式(简称“政银保企模式”),推行“繁育贷”(对繁育母牛养殖户贷款)和“牛保贷”(对牛养殖户贷款),解决养殖农户融资抵押不足的问题。以引进“第三方管控银行贷款”的模式(简称“管控模式”),解决屠宰加工企业抵押不足的问题。

附件2

甘州区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葛永宏  区委书记

        王韶华 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秦  伟  区委副书记

        田继新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张文智 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郭建山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甘浚镇党委书记

王正彪  张掖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寨镇党委书记

王东军  区湿地局局长、区林草局局长 

李建光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刘 波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王 海  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马有祯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旭伟 区发展改革局长

王迪东 区财政局局长

彭  军  市自然资源局甘州分局局长、新墩镇党委书记

李红新 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局长

宋为栋 区工信局局长

管作铁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王海明 区水务局局长

曹文斌 区市场监管局局长

王 斌  区商务局局长

郭永刚 区统计局局长

徐国宏 区科技局局长

王自贵 区政府金融办主任

高海红 区供销社主任

吴东德 梁家墩镇党委书记

宋福涛 上秦镇党委书记

赵乾升 大满镇党委书记

张剑波 沙井镇党委书记

梁 龙  三闸镇党委书记

华 军  碱滩镇党委书记

武登东 小满镇党委书记

王 瑞  明永镇党委书记

马鸿涛 龙渠乡党委书记

杨宏年 安阳乡党委书记

白福年 靖安乡党委书记

胡 军  平山湖乡党委书记

曹振国 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张玉宝 乌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王 忠  花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杨 涛  区农投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管作铁兼任办公室主任,马小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有职务变动,由接任工作的同志自行替补,不另行文。

主办单位: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陇ICP备05003445号-1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02号
网站标识码:6207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