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加码 激活体育消费潜力
记者 熊彦莎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10%。专家认为,后续应优化体育项目长效运营机制,让体育项目与新兴科技更好地融合;优化体育运动群众基础,进一步激活体育消费潜力。
产品持续丰富
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方面,《意见》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包括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鼓励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等。
随着“苏超”成为热门的文旅IP,多地接续举办区域性足球超级联赛,赛事溢出效应持续放大。8月,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开赛,贵州省的“村超”迎来全国赛总决赛。9月7日,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正式开赛,2025年四川省足球联赛将于9月20日开赛。
多地深挖体育赛事潜能,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浙江省体育局印发《浙江省赛事经济促消费激励举措》,支持各地引进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其中,引进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可最高激励800万元。北京市商务局表示,北京全年计划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1280余项,其中精品赛事196项,在赛事期间设置消费场景,打造文旅体消费季。
“2025年以来,我国的体育赛事呈现出两大新特点。”中视辉煌(北京)国际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金伟表示,一方面,产业政策落地迅速,体育赛事与文旅、商业等深度结合,形成“赛中购,购中赛”,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层次更多元。国际化赛事与“村超”“苏超”“浙BA”等群众性赛事并行,形成体育赛事百家争鸣的景象。
针对更好发挥市场力量、促进体育赛事IP差异化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王兆红建议,体育赛事运营方要强化科技赋能,通过5G、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赛事观赏性和互动性,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兴趣和行为模式,实现精准赛事营销。此外,赛事应增强跨界合作,通过打造赛事衍生商品、打造系列周边活动形成跨界联动。要不断创新赛事参与方式,引入新玩法,如通过赛事纪录片扩大赛事受众范围。
《意见》还提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我国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冰雪、山地、水上、陆地、航空等运动都有条件在多个地域跨季节开展,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战略规划室主任魏国学表示,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康需求,需要强化设施建设,提高可及性。
企业竞相入局
在壮大体育经营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做大做强体育企业,搭建优质对接平台,深化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从产业视角看,上市公司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体育产业投资建设积极开展。安踏体育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4.3%,旗下安踏品牌、斐乐品牌及其他品牌上半年营收均创新高。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安踏体育获悉,该公司上半年投入近10亿元用于创新研发,过去十年累计创新相关投入达200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将再投入2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安踏体育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随着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攀升,更多企业正在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国内体育相关现存企业超1700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注册329.41万家,其中前8个月注册量达323.4万家,同比增长10.08%。
“我国体育产业供给在结构、质量、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魏国学表示,通过发展高水平赛事、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培育冰雪经济、做大做强体育企业等,能够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层次、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根基,为扩大消费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消费潜力巨大
供给持续丰富、创新源源不断,其驱动力正是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加速升级,呈现出从基础需求向专业化、品质化方向快速升级的发展趋势。”王兆红告诉记者。
数据折射体育消费增长可观。商务部数据显示,7月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7%,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4.0%的同比增速。美团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7月以来,“运动健身”搜索量同比增长364%,运动相关团购订单同比增长32%。“室内潮玩运动馆”“壁球体验”“攀岩体验课”等搜索量均出现激增,体现了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体育消费潜力尤为巨大。”魏国学表示,打通体育消费的堵点和难点,降低消费门槛,创新消费模式,将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能通过消费升级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展望未来,王兆红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需要紧抓供给创造需求这一主线,实现体育消费市场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要顺应居民消费差异化、多元化、品质化升级趋势,如深度挖掘居家健身、户外运动等不同运动场景特征,构建精细化、差异化的体育用品供给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