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甘州>今日甘州

甘州:玉米制种托起农民增收“金”产业

发表日期:2023-09-27 08:54 编辑录入: 甘州区管理员 来源: ​甘州融媒

文\张玲 白梅薇 冯杰 摄影\ 王将 李自海 杨潇

金秋九月,甘州区73.5万亩制种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在位于沙井镇的张掖国家万亩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收割机穿梭在田间,拉茎、摘穗、输送、剥皮,金灿灿的玉米装满了运粮车,田间一片丰收景象。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狭长独特的地域地形构成了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区域。

近年来,甘州区立足打造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和国家一流、世界知名的玉米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集成现代农业技术,挖掘种质资源潜力,扎实做好稳基地、调结构、优布局、强监管、抓质量、创品牌、促增收各项工作,有力推动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制种玉米产量占到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30%以上,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县,“张掖玉米种子”荣获“甘味”农产品品牌“特别特”称号,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全国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守好良田护“粮仓”

在甘州农村的一片片田地里,地膜覆盖闪闪发光,一株株玉米嫩苗茁壮成长,几个月后收获加工成种子,继续播种到全国玉米主产区的田野。

“以前我们老两口从开春到秋冻天天在地里忙活,地块小,大机械进不去,只能出力气干,一年下来没几个收成!现在看着村子里田成方、渠相通,我种粮的底气更足了。”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村民郭建涛感慨道。

让郭建涛感到幸福的,正是甘州区一直都在探索的高效种田模式。自2016年开始,甘州区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田间道路、修复沟渠管网、土壤改良、农田输配电工程建设等措施,形成了碎地变整田、坡地变平地、劣地变沃土、分割变连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格局,让千里沃野焕发新生机。

有了高标准农田的“保驾护航”,甘州区农田基础条件大幅改善,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2022年甘州区落实玉米制种面积67.4万亩,产量达30.2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三分之一。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甘州区立足打造“百亿元现代种业”体系,系统谋划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以产业培育为重点,打造玉米制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玉米制种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种子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员1万人次,辐射带动畜牧、食用菌、包装、运输、服务等行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5亿余元,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大县,2022年甘州区落实玉米制种面积67.4万亩,产量达30.2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三分之一,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增收效益最大的支柱产业。

机械化耕作“唱主角”

在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种植大户苏晓春驾驶着高杆植保机,正在给玉米苗喷洒农药。“以前种这么多地得好几百人才行,现在四五十人就种完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我们也省心多了!”

在甘州,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正在逐步实现,去雄机往返田间,保籽粒发育,无人机盘旋地头,防病虫农害。以科技赋能玉米制种产业,复式精量播种机等新机具、北斗导航直线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在当地不断推广。

在土地流转初期,村里没人愿意承包,苏晓刚和苏晓春兄弟俩果断抓住了这个机遇,在村里承包了1000亩地,仅承包地这一项收入,年均可达15万元。

“现在播种、铺膜、施肥、抽雄、掰穗等环节全程机械化,就连我们以前最头疼的浇水问题,也有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躺在炕上用手机就能解决,省水省肥又省力!”苏晓刚乐呵地说道。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玉米制种基地、打造全国制种强县,以补足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短板”和突破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瓶颈”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机推广组织+农机经销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户”的“甘州农机推广模式”,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装备、作业、技术、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77.2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41%,制种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83%。同时,大面积推广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秸秆利用率达96.5%,残膜回收利用率达82.0%,采用机械化精准施肥、高效植保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了42%和22%,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科技”种田稳产保增收

配料、装袋、封口……春耕时节,上海麦格罗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工人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为甘浚镇土地配置的各种专用肥分类整齐摆放,为春耕备足“营养餐”。

“我们开展了测土配方智能配肥项目,陆续为各个乡镇进行土壤检测,根据检测出来的土壤数据,结合作物需肥特性,给农民生产定制配方肥。”上海麦格罗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张小波说,公司联合河西学院教授学者专门成立土壤肥料专家团队,负责测土配方施肥,并与种植户签订配方肥的供应协议,订制专属“食谱”,达到节肥增效的目的。

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甘州区不仅科学技术用于田间管理外,还积极探索科研培育良种。

眼下,在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一座座厂房、车间、综合楼等拔地而起,昔日的戈壁滩上,一个集种子研发、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中。

“项目将打造集种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的国内一流玉米种子产业园,有力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在全国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度,创建立足张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负责人孙正国说。

近年来,甘州区积极探索新种植模式,以制种企业为龙头,以村社为纽带,以“整村推动”托管服务为路径,围绕制种玉米耕、种、防、收环节,在制种种植区域开展“链条式”托管服务,着力构建“种企+村委会+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制种企业“包收”、社会化服务组织“包干”、村委会“包连”的生产托管局面。同时,积极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210个,新技术15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田间智能监管平台,配套水肥一体、田间气象监测等智能装备和可视化管理系统,玉米种子芽率达到93%以上、纯度达到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