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田间“会诊”新研发制种玉米去雄机 助力破解玉米制种机械化瓶颈
近日,恰逢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张掖举行,期间,来自农业机械、种子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对酒泉奥凯公司研发的“3QX-6A”制种玉米去雄机进行现场评估与优化研讨。此次活动为提升我区玉米制种机械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作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甘州区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年产种量达3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30%。然而,制种玉米机械化去雄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当前去雄作业面临三大难题:农时集中、用工紧张、成本高企,日均人工费用已达300元/人,严重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为突破这一瓶颈,甘州区依托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采取“企业+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应用主体”协同推进模式,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系统开展机械化去雄装备的田间试验验证与示范推广工作。按照“先行先试、典型示范”的原则,依托张掖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中垦玉种业有限公司,建设1200亩农机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应用基地,为新技术验证提供实践平台。
在实地观摩环节,专家们重点考察了去雄机的机械结构稳定性、去雄作业精准度和田间作业效率等三大核心指标。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张陆海指出:“该设备在识别精度、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复杂株型处理仍需优化。”与会专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优化传感器算法、降低伤苗率、增强地块适应性等建议,为设备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重点从优化智能识别系统算法、改进机械臂作业精度、提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设备性能,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甘肃省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提出:“要持续优化播种机、去雄机、收获机等关键制种装备的性能参数和作业效率,重点突破精密播种、高效去雄、低损收获等核心技术瓶颈。创新研发“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的现代制种作业模式,建立涵盖品种选择、田间布局、机械作业等环节的标准化技术体系。通过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制定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帮助制种企业和农户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成本降低的效益目标。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优质玉米种子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建设特色农业强省提供机械化支撑。”
此次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制种玉米关键农机装备研发上取得重要进展。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显著降低玉米制种成本,助力我国种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