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甘州>部门动态

甘州新农人:让南方甜蜜在陇原大地绽放——记“南果北种”拓路人王亚东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表日期:2025-04-17 09:13 编辑录入: 甘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 来源:

当第一株火龙果陇原大地破土而出时,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东正在智能温室里调试LED补光系统的参数。这位95后“甘州新农人,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南果北种从乡亲们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黄土高原上的丰收传奇。从父亲王海涛移栽第一株火龙果的试验棚,到如今辐射四镇的100多亩标准化种植温室,这场跨越种植纬度的农业革命,正在重新勾勒黄土高原上张掖这个农业城市的丰收地图。

两代接力: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科技兴农的传承

十五年前,当王亚东的父亲王海涛将第一株火龙果移栽进长安镇万家墩村的土地时,乡亲们围着大棚像在看一个新奇事物,有的直摇头:这洋玩意能活过冬天算我输!彼时的甘州,昼夜温差可达30℃,冬季最低气温跌破-20℃,热带水果的跨地域种植无异于农业界的登月计划。然而,这位老农人用10多亩试验棚开启了西北大地的农业拓荒之路

毕业于农业院校的王亚东,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带着父亲手把手、传帮带多年的实战经验,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他首创的环境驯化三部曲成为破解热带作物气候记忆的密钥:为火龙果设计阶梯式休眠法,用智能控温系统模拟海南冬季;给火龙果搭建声波助长网,通过特定频率振动提升坐果率;让柠檬享受光配方浴LED补光系统精准调控花青素合成;让甘州雪桃在初冬登上了飞往其他省份物流的专机。十年间,他带领团队获得14项国家专利,其中南果北种智能温控装置使能耗降低40%。

如今掀开日光温室的帘幕,火龙果如瀑布垂落,百香果藤蔓攀上智能棚架,柠檬清香在温控系统中暗香弥漫,草莓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曾经观望的农户早已成为产业链上的合伙人,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农业革命不仅让南果北种成为甘州新农人的金色名片,更让农业科技成为甘州大地最动人的底色。

技术突围:用科学专利为陇原大地装上智慧芯片

南果北种最难的是打破作物的气候记忆”,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水肥光热一体化系统,让柠檬亩产达到南方传统种植的1.8倍;生态农业观光种植承载装置则将采摘效率提升30%。

在试验田里,王亚东的实验创新从未停歇。他为番石榴量身定制抗寒基因改良方案,让这种热带水果在零下20℃的寒冬依然枝繁叶茂;为凤梨研发基质化种植技术,使果实糖度提升2-3度。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突破,背后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出发。农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王亚东说

2024年,企业年销售收入一举突破1000万元大关,为周边412户农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他们户均增收3.2万元。在冬夜的寒风中,智能温室里火龙果花蕊悄然绽放,绚烂夺目。

产业裂变:让公司+农户成为共同富裕的密码

在甘州区长安镇长安村,村民张建英正将刚采摘的火龙果装箱。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赚不到2000块,现在种火龙果一年能挣8万多!她笑着说。王亚东探索的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像张建英这样的普通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的主角。

通过签订购销合同,王亚东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纳入订单农业体系。2023年,订单种植让农户直接受益490万元,年销售果蔬550吨,销售收入达700万元,占到群众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他免费向农户赠送树苗、棚膜和种植技术,累计开展惠农服务68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

在王亚东的推动下,甘州区成立首个南果北种产业联合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政协委员和党员,他不仅当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员,更成为农业科技发展领头羊。在他的牵线下,甘州引进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结语: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火种

当夜幕降临,智能温室里的LED补光灯次第亮起。王亚东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土地,火龙果、百香果、柠檬、莲雾、木瓜、柚子、无花果、青枣、桑葚、草莓……这些南方水果正在为大西北的水果品种注入新的活力。

从父亲的“第一次吃螃蟹”到他的科技兴农,从10多亩试验棚到100多亩标准化种植温室,从带领412户农民致富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王亚东用十年坚守证明:农业不是守旧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领域。

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这位甘州新农人正用科技之笔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每一颗南果北种的果实,都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他为乡村振兴种下的希望火种。(陈亚丽、徐海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