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南街街道>公共法律服务

【诈骗心理学】看看哪些人容易被骗?

发表日期:2021-11-04 11:57:10 发布机构:南街办事处
索引号 620702077/2021-00026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南街办事处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1-11-04 11:57:10 是否有效

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什么人容易被骗?诈骗分子是利用什么心理弱点?诈骗过程中受害人的心路历程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看看你是否是骗子“青睐”的人

一、什么人容易被骗

1.过于自信的人

与我们平时认知的情况不同,事实证明,喜欢耍小聪明的人更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此类人有谜一般的认知自信,不接受任何反诈宣传,甚至有些抵触,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笨到被骗。此外,还一些人喜欢钻空子,喜欢在网络上“薅羊毛”,认为足不出户也能赚大钱。这类人是高危被骗群体,几十种诈骗手法,就等你的一个不小心栽进去。

典型案例贷款诈骗、刷单诈骗、投资理财诈骗、网络交友诱骗投资、赌博诈骗、购物退款诈骗等。

2.涉世不深的人

此类人可能还未走出校门,或者刚刚步入社会,总之就是不谙世事,无法分辨复杂社会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时一通电话就能逼得他们嚎啕大哭,然后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清白,直至钱款被转走。对于这类人,不管是亲戚朋友、教师同学都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防骗教育,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上学,平平安安走进社会。

典型案例冒充公检法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电话冒充熟人诈骗等。

3.缺乏辨别能力的人

此类以年长者居多,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逐渐与网络信息时代脱节,但还往往听不进其他人的劝解,轻易相信其他说客,执意在一些虚假投资平台进行投资(虚假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三维码投资、外币投资等),最后血本无归。有些人热衷于购买保健品,连子女都无法劝阻,最后耗尽毕生积蓄。

典型案例投资理财诈骗、保健品诈骗等。

二、受骗者的心理弱点

1.贪念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的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了人的贪念实施成功的。施以小利,诱骗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黑走人。更深入一些就是加入一些“爱情”的元素:网上结交男女朋友后,逐步诱骗其进行赌博、投资,最后骗光受害人所有钱财,甚至使其欠下一身债务。目前最高发的贷款诈骗也是如此,号称无抵押、低息、快速放款,“贷款者”觉得仿佛天上掉馅饼一般,逐步按照对方所说的去操作,最终越陷越深。

2.恐惧

诈骗分子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的手段由来已久,冒充公检法诈骗的骗术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通过一部电话,就能对受害人进行远程控制,目前依然不少人被骗,且涉案金额巨大。近期还有注销贷款账户诈骗,骗子这样恐吓受害人——如果不注销贷款记录会影响征信,影响未来贷款买房、买车,最后诱骗其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

3.不谨慎

最直白的表述就是“粗心”,转账汇款不经过任何核实,刚汇款出去才猛然惊醒,可为时已晚。QQ冒充熟人诈骗就是个典型案类,“熟人”的范围很广,包括领导、老师、小孩、朋友等。对于此类诈骗,骗子最怕你进行核实,会不断地催促你,说这件事很急,要马上办,就等着你的一个“不谨慎”。

三、被骗时的心路历程

在没有任何事物干扰的情况下,一般人总能保持平和、理性的心理状态,但是遇到问题(骗子设置)后,往往乱了心智。如同考试的时候,你突然遇到一题难题,接下来的答题就全乱了。你越乱、越想辨、越想争,就更容易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四、警方提醒

1.针对各类不断升级的骗术,市民应坚持做到“四不”: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遇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骗术如何变,我不转款应万变!

2.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巨额回报,谨防上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

3.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妥善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等。

4.如有疑问想咨询可拨打96110。如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