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北街街道>社区事务公开

新时代河西走廊万千气象 | 张掖甘州区北街街道:街道藏着大能量

发表日期:2025-08-07 10:35:37 发布机构:北街办事处
索引号 620702081/2025-00047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北街办事处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5-08-07 10:35:37 是否有效

在甘州区北街街道,“助老餐厅”的烟火气与“甘州铺子”的乡土味交织成民生画卷。这个街道以集体经济为纽带,通过“社区企业+民生服务”创新模式,破解了“街道没钱办、社区没能力办、社会不愿办、居民有刚需”治理难题,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活力。

小食堂藏大民生 暖胃更暖心

“下楼就能吃上热乎饭,比家里做的还合口味。”每天清晨7点多,东湖小区的杨会兰老人准时走进兴盛餐厅,小米粥、蔬菜包、肉卷子等早餐热气腾腾。这个由北街街道牵头,联合社区企业创办的餐厅,如今已是辖区老人的“幸福驿站”。

在餐厅后厨,工作人员正将当日采购的蔬菜分类清洗,墙面上的食材溯源表清晰标注着每样食材的产地、供应商和检测结果。“所有食材都要经过三重把关,菜品做好后还要留样72小时。”兴盛物业公司总经理刘亚龙指着留样柜说。这里的臊面比市价低2元,还配有免费小菜,20余种菜品兼顾全龄段需求,既有年轻人爱吃的家常菜,也有老年人专属的低盐低糖套餐。

更贴心的是“送餐上门”服务。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上门送餐。“昨天送完张大爷的午饭,他非要塞给我一个苹果。”小王说,这种互助模式让送餐路上多了份温暖。

从食材溯源到营养搭配,从低价便民到送餐上门,这个“小食堂”的背后,是街道集体经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

大铺子连乡土情 造血亦输血

穿过甘州府城的青砖古巷,甘州铺子旗舰店里货品齐全:乌江大米的清香、牦牛肉辣酱的醇厚、临泽小枣的甘甜……500余种农特产品在这里汇聚成“张掖味道”。“都是本地好物,价格实在,买着放心。”市民李红梅说。

甘州铺子是北街街道社区社会企业的“造血站”,作为集实体展销与电商直播于一体的区域品牌,它串联起60余家龙头企业,通过统一包装、集中销售,让边麻菇、娟姗牛奶等“土产”变成“网红”。甘州铺子旗舰店甘州府城店长郭小笛说:“我们店共有800多平方米,分为上下三层,一层有1000多个品种的货品,包括甘州的农特产品、张掖的文创产品,还有‘甘味’系列,二三楼正在装修中。”去年中秋甘州铺子推出的“团圆家礼”礼盒,单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景区分店开业后,更让游客把“张掖味道”装进了行李箱。

“赚钱不是目的,反哺才是初心。”甘州铺子的盈利正转化为民生“红利”:丝路嘉苑的物业焕新工程让小区环境提质,老巷管网改造解决了积水难题,三无小区装上护栏后居民夜里睡得更踏实。截至目前,它已解决残疾人就业、危房安置等民生难题12件,用“以商养社”模式让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强根基促共发展 筑基又赋能

“社区聚焦‘一老一少一困’,成立张掖市惠诚社区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办甘州铺子、老年餐厅等实体经济,壮大社区社会企业,增强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实现以商养社、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北街街道东湖社区党委书记的话,道出了北街街道的治理变迁。从甘州铺子到兴盛餐厅,街道通过培育社区社会企业,构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治理提升”良性循环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经营者,而是“社区合伙人”。兴盛物业负责食堂运营却不追求暴利,甘州铺子优先采购农户产品也严格把控质量,工作人员送餐时顺带询问老人需求——各方力量在集体经济的纽带下形成合力。正如居民梁军国所说:“兴盛餐厅的饭菜便宜,不是因为偷工减料,是大家都在为百姓让利。”

如今的北街街道,社区社会企业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它让助老服务从“偶尔慰问”变成“日常保障”,让农特产品从“藏在深闺”走向“广为人知”,让民生改善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作为”。从食堂的一碗热饭到铺子的一份特产,集体经济的“毛细血管”正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书写着“以商养社、以社惠民”的民生新答卷。

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里,甘州区北街街道用社区社会企业的创新实践证明,把民生需求作为发展导向,让市场力量服务社区治理,就能破解基层难题,让“小街道”释放出“大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