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政务信息第5期
索引号 | 620702001/2025-00035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公开形式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5-04-02 08:14:16 | 是否有效 | 是 |
【目录】
★甘州区“三维赋能”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名片”
★甘州区“知识产权+”模式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甘州区多措并举激发健康服务发展活力
★党寨镇立足“三大定位”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龙渠乡“三轮驱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平山湖蒙古族乡强化服务保障护航“异地借牧”
【工作动态】
甘州区“三维赋能”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名片” 一是政务阳光化,打造透明创新生态。构建“全流程公开”管理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科技型企业认定指南,严格执行科技项目“五步公式制”(申报、审查、评审、审议、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申报各环节公开透明,方便企业和群众知晓政策、把握政策、用活用好政策。二是服务精准化,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成立业务服务小组,开展入企专项服务行动,定期走访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研究开发、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精准培育指导,建立个性化需求“一企一策”服务档案。至目前,走访企业68户,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3项,促成科技合作15项,登记科技成果22项。三是机制多元化,构建高效服务体系。依托“甘快办”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办事流程,将技术合同登记办理事项与省、市系统接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进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工作,建立1+1+2”常态化走访机制,完善“1321”问题解决闭环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至目前,包抓联领导32人,服务企业141家,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区科技局)
甘州区“知识产权+”模式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知识产权+专利培育”推动创新升级。深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梯队式培育,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和培育扶持工作机制,组织32家重点企业参加科技成果对接沙龙活动3次;连接企业与科研院所“供需桥”,围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引导17户企业与科研院校签订科技合作项目7项,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培育储备,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知识产权+保姆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政银企项目融资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挖掘企业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企业将合法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进行盘活,质押贷款金额累计3000多万元,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提供维权援助、公益培训等公共服务,累计对接企业82家,办理商标注册45件、“甘州铺子”等版权10件,提供服务业务300余次,有效维护创新环境。三是“知识产权+多元保护”筑牢防护屏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加强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力度,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研究,制定《甘州区“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文件,系统性强化政策保障能力;构建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化解模式,受理各类相关民事案件128件,开展民生物资、农业农村等领域专项检查10余次,加快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 。 (区市场监管局 李姗)
甘州区多措并举激发健康服务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智慧医院建设,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健康新甘州”小程序,设置线上预约挂号、查询检验检查结果、在线支付等功能,增强群众就医的幸福感;推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系统,实施开票一站式服务,减少窗口往返次数和排队时间。二是深化医育结合探索,拓展医疗服务范畴。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探索“医育结合”新模式,加强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高危妊娠管理,实行“绿、黄、橙、红、紫”五色专案管理机制,推动“托幼一体化”,与托育机构开展项目服务签约,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5家,备案登记托育机构12家,为婴幼儿科学养育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深化中医专科建设,提升医疗特色水平。围绕“专科带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发展”工作思路,组建紧密型合作医联体,建成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3个、区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3个,设立柔性专家工作室,成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程志强专家工作室,带动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双提升。
(区卫生健康局 陆风卉)
党寨镇立足“三大定位”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一是建设环境更加优美的“魅力党寨”。以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项目为支撑,持续优化集镇功能布局,提升集镇承载功能,完成马站田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3个村清洁能源供暖改造工程,实施汪家堡村道路亮化项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拆除老旧、空置房屋47户,持续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二是建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的“有机党寨”。聚力打造西北一流现代寒旱农业高地,扩大有机农业基地规模,认证基地(含转换期)2.38万亩,高标准建设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培育有机经营主体23家,谋划布局有机胡萝卜汁、有机玉米汁等加工转化项目,实施冷链物流分拣中心、育苗中心、基质生产线、泡沫箱生产线等项目,推动有机蔬菜产业扩规模、创品牌、育龙头。三是建设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和美党寨”。完善覆盖全部人口的常态化防返贫机制,持续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党寨”工程,开展联系交流168余人次,走访探视88 余人次,全面落实各类困难救助政策,及时发放足额各类补助资金,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万元,增长率达15.5%,推动乡村实现持续稳定的繁荣发展。 (党寨镇 王鹏)
龙渠乡“三轮驱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是夯实项目“主引擎”,凝聚发展合力。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前往江苏宿迁等地考察学习,谋划高标准养殖圈舍等项目11个,建立“领导包抓项目”机制,制定工作清单、推进计划,实行项目主体责任分级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构建“输入—转化—输出”的良性循环。至目前,1000亩戈壁设施蔬菜基地已开工建设。二是找准增收“突破口”,培育新兴产业。新建新型叠合钢网技术日光温室大棚一座,引进种植北国精品68西红柿品种,推动落实订单西红柿试验示范基地100亩,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龙渠肉兔之乡品牌,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与山东贵丰兔业达成合作协议,依托4个兔舍试点村,投放种兔2000余只;完成保安村服装加工车间建设,带动周边16名群众就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打好生态“持久战”,筑牢生态屏障。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林草生态修复建设,采取“适地适树+巡查管护”模式,实施差异化造林,一季度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000余棵,苗木成活率达75%以上。推动落实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河道淤积物1200立方米,拆除侵占河岸违建5处,恢复生态岸线4.2公里,夯实乡村振兴的绿色根基。 (龙渠乡 何吉旺)
平山湖蒙古族乡强化服务保障护航“异地借牧”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围绕借牧过程中的用电、用水、住房、饲草饲料供应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按照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设计思路,推进育肥基地改造,推行人畜分离建设模式,共改造建成借牧群众住房5户间,牛羊圈舍3000平方米,配套储草棚、青贮池、无害化处理系统等附属设施,切实满足借牧群众多元需要。2024年冬至2025年春,全乡共有借牧牛羊2300头(只)左右。二是做好政策保障。妥善解决借牧过程中出现的牲畜疫病防控、地租、运输、用电等保障方面的问题和民族团结关系,引导借牧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借牧群众吸纳至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体系,宣传推介借牧群众畜产品,为农畜产品的流通开辟新道路。做好借牧群众温暖过冬保障工作,发放医疗箱、蔬菜、棉被等生活用品,切实提升借牧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坚持科技赋能。统筹全乡养殖技术人员及各村兽防员等力量,举办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养殖技术培训3次,培训15余人次,切实提高借牧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养殖水平;提供动物疫病诊疗及羔羊早期断奶、母畜营养调控等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为借牧群众指导解决有关问题30个,下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借牧点接种各类疫苗5000余剂次,增强借牧群众依靠科技抵御风险、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能力。
(平山湖蒙古族乡 郑雨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